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 第三百零九章 化干戈为玉帛 第三百零九章 化干戈为玉帛
- 当着众人的面,李明浩无比笃定道:“在本官眼中,很不就不存在华夷只分!”
“那些番邦小国,愿意向大明臣服,那大明自然会将他们当做自己人!”
“这就好比如今的占城国,我们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占城国对大明的态度与尊敬!”
“至于那些不愿意臣服大明的国家,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将他们打服!”
“非吾族类,其心必异,既然他们不愿意臣服,那就彻底变成大明的一份子!”
“这就好比之前的瓦剌部与鞑靼部,现在已经变成大明的一份子了,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华夷之说了!”
如此言论,直接让对面的老头张大了嘴巴,一脸的错愕之色。
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个华夷之说,竟然还可以这样解释。
简单,粗暴!
既然有胆量站出来接下第一场辩论,心中自然早有准备。
只见老者不疾不徐道:“圣人有云,有教无类!”
“这就说明,无论对方是什么人,好与坏,我们都应该去感化他们,直到让他们融入进来为止!”
“凭借打打杀杀,根本就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只会加剧此次之间的矛盾!”
这样的话语,不光是让朱雄英这边感觉到惊讶,就连大儒阵营之中,也流露出不解之色。
因为这句话中的漏洞实在是太多了,很容易被人抓住针对他们阵营的把柄!
李明浩微微点头,表示自己很认可这样的说法。
随即反问道:“儒家传承年代久远,所以本官很好奇,前宋为何没有使用自己仁义去感化敌人?”
“前元为何没有使用自己的道德去感化中原人?”
“还有之前,我大明也是采纳儒家的建议,一直在感化周边的番邦小国。”
“但是瓦剌部与鞑靼部被感化后,为何还要一而再,再而三的侵犯我大明边疆?”
为了让自己的话语更加具有说服力,李明浩主动询问道:“不知你可听闻,本官出使大越国之事?”
李明浩出使大越国的事情,早就在大明境内传来了。
而他自己,也正是应为出使大越国一事,最终凭借一己之力将大越国给灭了,这才功入凌烟阁!
老者有些懵逼,此事与他们辩论的话题有关系吗?
碍于对方的身份,还是微微点头,表示自己听说过!
却见李明浩继续开口道:“当初,本官奉命出使大越国,秉承着感化对方的心思,劝解大越国与占城国,能够放下彼此的仇恨,然后和平相处!”
“但最终的结果谁又能想到,大越国国王根本就没有将大明当回事,直接将我们一行使团囚禁,杀害!”
“若非本官是使团负责人,让大越国国王有所顾忌的话,本官也不可能活到现在!”
“要不是遇到贵人相助,本官也不可能在大越国的地牢中逃出去。”
“更加不可能有机会向占城王借到兵马,也不可能灭掉大越国!”
“这位老先生,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我大明为何愿意为这两个小国做和事佬,从中为他们调节矛盾?”
“而你们口中所谓的仁义道德,在那些蛮夷的面前,又能够得到几分的认可?”
“大越国国王做出的答案就很好的诠释了他们的说法,我大明使团可以说差点被团灭!”
“所以说,唇枪舌剑没有任何的杀伤力!”
“真正的道理,永远都掌控在拳头上,拳头大就是道理大,你不服,我就打到你服为止!”
围观的百姓们,只知道李明浩灭掉了大越国,获得了很多的功劳。
但这其中的细节,他们根本就不知道。
如今听到李大人亲口提及此事,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
大声吼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一定要让他们血债血偿!”
“大明无惧任何人!”
“不尊大明者,就该灭了他们!”
如今的大明,百姓们再也不会遭受到战火的洗礼了。
生活自然是越发的美满,虽然奢望着更加美好的日子,但心底的血性却没有消失殆尽!
朱雄英起身,抬手压了压,这才开口道:“好了,大家安静一点,辩论大会还没有结束!”
听到皇孙殿下的话语后,百姓们这才反映过来。
是啊!
自己是过来凑热闹的,前来观看辩论大会的,实在是不该在这里吵闹!
至于现在李明浩对面的老者,此时的脸色无比精彩。
一张老脸一阵青,一阵白,一会涨红,一会儿血色全无!
最终还是憋出一句话,却显得十分没有底气:“那也不该兵戎相见!”
“战争,只会加深彼此之间的矛盾!”
“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依老朽看,我们应当大度一点,化干戈为玉帛方为上策!”
李明浩看看面前的老者,又看看他背后那些所谓的大儒们,见他们都流露出一副理应如此的神态。
心中不由冷笑起来,若大明境内的所有大儒们都是这副德行,大明要他们有何用?
面露嘲讽道:“好一个化干戈为玉帛!本官不晓得大儒是否知晓以前的倭国?”
对于这样的问题,大儒心中瞬间升起一丝的怒气,自己都被誉为大儒了,又怎么可能会不知道倭国。
所以毫不犹豫的点点头,表示自己很清楚,有什么问题尽管说就好,无须这般阴阳自己。
李明浩继续追问道:“既然知晓倭国的存在,那你是否知晓陛下当初为何要下令禁海?”
这一句直接让大儒的脸色变得很是不自然。
禁海的原因很简单,只因为倭寇海盗不断骚扰大明海域。
无论是朝廷还是沿海地区的百姓,时常都会遭遇倭寇的侵扰。
所以陛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最终才做出禁海的决定。
看到大儒的气势弱了几分后,李明浩沉声道:“倭寇自汉唐以来,就不断前往中原地区学习先进的文化!”
“中原之地对于这些外来者更是敞开自己的怀抱,从不吝啬自己宝贵的知识与经验。”
“只要你肯学,那么中原之地就会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东西教导给对方!”
“中原之地对于任何外来者都是掏心掏肺的去付出,也就是你口中的所谓感化对方。”
“但最终的结果换回来的是什么?”
“这些外来者在中原之地学习到先进的文明与技术。”
“然后以中原地区的技术来锻造属于自己的武器,最后再来入侵中原,掠夺百姓!”
突然,李明浩话锋一转,再次追问道:“当这些入侵者入侵中原之地的时候,你们这些饱读诗书的大儒们,又在做些什么?”
“是否有人主动站出来,手持笔杆子又或者是凭借自己的修养与学术,劝阻那些入侵者放下武器,化干戈为玉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