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 092刚满十二,是尚书令(4K,求订阅) 092刚满十二,是尚书令(4K,求订阅)
- 彭城,相国府。
刘裕召集一众心腹,与他们提及刘义真将往建康辅政一事,几乎无人反对。
其实,自刘裕坐镇彭城,而以刘穆之留守建康以来,东晋实际已经形成了两个权力中心。
刘裕都督中外诸军事,彭城即为军事中心;刘穆之总摄内外,各项政令皆出自他的门下,建康仍为政治中心。
去年十一月,刘穆之病逝,继任者徐羡之威望不足,也不敢擅作决策,所以会把事情报由刘裕拍板,但政令的下达,以及具体执行,都是由建康朝廷负责,而非以前的太尉府,如今的相国府。
相国府与太尉府职权相当,只是处置军务罢了。
建康与彭城相距上千里,使者往返,难免误了事情,既然徐羡之做不了决定,倒不如派一个能做决定的过去。
刘义真虽年少,但以他在长安做出的诸多正确决策来看,明显是个能拿主意的。
在刘裕暂时还不能架空建康朝廷的情况下,父子二人各自坐镇一方,分理军政,确实是一项优解。
待刘裕称帝,彭城的军务班子与建康的政务班子合流后,也并不存在职权冲突。
与心腹们议定此事后,刘裕派遣使者南下,连带着在关中均田的奏疏一并送往建康。
刘义真将往建康辅政的消息也由此传开。
孙夫人为此很不高兴。
她把刘义真唤来荷香院,满面愁容道:“儿啊,你才回到彭城住了几日,怎么又要离开了,就不能与你父亲说说情,不要去建康吗。”
刘义真慢条斯理地品着茶,闻言笑道:“母亲,孩儿成了世子,更应该为父亲分忧,如今父亲信任我,愿意让我入朝辅政,母亲应该为我高兴才是。”
“眼瞅着又要骨肉分离,为娘怎么高兴得起来。”孙夫人重重叹了口气。
“孩儿只是去建康,母亲就已怏怏不乐,当初在长安时,母亲岂不是夜不能寐。”
“你说呢,为娘可就只生了你这一个孩子,说是奉若心肝都不为过。”孙夫人嗔怨地看着儿子。
“母亲疼我爱我,孩儿心里都清楚,只不过父命难违,国事为重,还请母亲体谅孩儿。”
“罢了,今日之事,切记不可对你父亲提及,不然他又要斥责为娘是个蠢妇了。”
刘义真当然也听说过孙夫人自以为正妻之位在望,竟然试探刘裕,反遭责骂一事。
“孩儿明白。”
“你这个蠢妇!”
刘裕指着刘义康的生母王夫人,厉声训斥:“待我百年之后,将由车士继承大业,你与车子也需要仰仗他,如今我让车子追随其兄,正是为了将来考虑,你竟然连这点道理都不懂,我又怎能放心将车子交给你来教导!”
王夫人此前听说刘义康也会和刘义真一起南下,忙不迭地来找刘裕,恳求他将刘义康留下。
如今被刘裕训斥一顿,脑筋也转过了弯。
丈夫如今年近六旬,又能庇护他们母子几年,倒不如把儿子送去建康,让刘义真养在身边,有这份情谊在,刘义真无论如何也不会苛待他们母子。
想明白这一点,王夫人立时喜笑颜开:“夫君教训的是,妾身知错了。”
刘裕对待亲人并不刻薄,见王夫人这模样,也消了怒气。
王夫人离开后,专程去找刘义康。
“车子,去了建康后,不可任性胡闹,要听二郎的话,侍奉你的兄长,要像侍奉父亲一样。”王夫人千叮万嘱。
刘义康满口答应道:“阿兄待我很好,我也亲近他,母亲无需担心。”
王夫人点点头,又道:“二郎会为你寻访名师,父母不在你的身边,二郎忙于公务,只怕无暇过问你的学业,但你也要用心读书。”
刘义康不屑一顾:“阿兄自己也不好读书。”
这话倒是真的,刘义真确实不爱读书,或者说不爱读儒家经典。
四书五经的内容主要涉及伦理规范、道德修养和哲学思考,而非具体的治国方略。
刘义真一个心智健全的穿越者,也不需要儒家先贤们教他做人的道理,认为看了也是浪费时间。
有这闲工夫,他宁愿看几本兵法,甚至是杂书。
当然,这只是对于刘义真个人而言。
四书五经重在修身养性,将来推行文教,以及布置给弟弟们的课业,都得倚重这些经典。
王夫人听了儿子的话,没好气道:“你阿兄乃是天纵之才,不学而知,岂是你能效仿的。”
刘义康语塞,一时难以反驳。
奏疏送去建康后,刘义真就在刘裕的授意下,辗转于一场又一场的宴席之间。
主要是与孔靖、王弘、傅亮、蔡廓、郑鲜之、殷景仁等宋国的重臣相交。
同这些人结下情谊,此举既是安刘义真的心,也是安宋国重臣的心。
八月二十五日,刘义真受邀前往谢晦、谢瞻的府邸做客。
兄弟二人在门外候着,远远望见刘义真,二人连忙迎了上去。
“臣参见世子。”
刘义真一左一右抓着两兄弟的手,笑道:“二位无需拘礼,今日义真上门是客,客随主便。”
谢晦因刘义真的态度而暗喜,谢瞻同样也露出了一丝笑容。
三人携手进门,刘义真转头问一旁的谢瞻:“天子诏书不日可达,宣远是否做好了随我南下的准备?”
正因为刘义真不好读书,所以写不出好文章,于是征辟谢瞻为世子府主簿,替他起草奏疏,做他的笔杆子。
谢瞻拱手道:“只待世子启程,臣自当携家眷同行。”
刘义真微微颔首,又对谢晦道:“我不在彭城,还需宣明为我侍奉宋公。”
“臣定当恪尽职守。”
刘义真随着二人来到大堂,这里已经有不少人候着,应该都是谢晦、谢瞻的亲眷。
其中有一女子,看上去比刘义真大了两三岁,大概十五六,穿着打扮与众人皆不同,还戴着孝。
刘义真深深看了她一眼。
那女子避过视线,霞飞双颊。
此女的相貌甚合刘义真的心意,就是不知道性情如何。
从她这副装扮,刘义真就已经知道,眼前之人必是正在孝期的谢景仁嫡长女,也必是他未来的妻子。
果不其然,谢晦逐一为刘义真介绍亲眷,当指到戴孝女子时,谢晦正色道:“这位是臣的族妹,已故谢仆射之女,谢绮,近日来彭城访亲,正巧遇上了世子。”
刘义真才不相信这是什么巧合,肯定是刘裕事先安排他见一见谢绮。
二人的婚约还得等谢绮满了孝期再议,自然也不存在什么议亲后就不能相见的忌讳。
谢绮行礼道:“谢氏女拜见世子。”
刘义真却懊恼道:“今日若是知道要来见你,我当盛装出席。”
谢绮瞪大了一双杏眼,完全没想到刘义真会这般说,一时不知该如何接话。
刘义真又故作埋怨谢瞻、谢晦:“二位瞒得义真好苦。”
像刘义真这样已经做出了成绩,且有威望的继承人,哪怕私底下与人戏谑说笑,别人也只当他有太祖高皇帝之风。
但如果没有威望,还这样干,指不定就会落一个望之不似人君的评价。
谢瞻、谢晦笑呵呵地告罪。
他们看得出来,刘义真对谢绮应该是满意的。
刘义真又问谢绮:“敢问女郎芳龄?”
谢绮略带忐忑道:“妾身生于元兴三年(404年),五月。”
她虚岁十六,比刘义真大了三岁,担心刘义真因此嫌弃自己。
刘义真没能与谢绮有过多的接触。
相互说了几句话后,谢绮便随其余亲眷回去了内院。
他对此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刘义真觉得三岁的年龄差距还是小了点,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太青涩,对他没什么吸引力,他喜欢更大一点的妇人,觉得更有韵味。
也就是如今年纪小,怕影响自己的身体发育,不敢放浪形骸罢了。
在谢府吃过酒宴,刘义真回到宋宫后,让刘裕叫了过去。
“车士,今日见了为父故人之女,可还满意?”刘裕含笑问道。
刘义真直言:“相貌上佳,只是不知品性如何,回禀父亲,娶妻娶贤,孩儿并不注重相貌。”
这话不假,纳妾才看色。
尤其是刘义真的妻子,将来是要当皇后,替他管理后宫,教导皇子的,如果品性不端,或者是个妒妇,将来少不得要休妻废后。
听了儿子的话,刘裕不觉想到臧爱亲,对此深有同感,他道:“景仁品性高洁,其女又能差到哪里去。”
刘义真张口欲言,刘裕似乎猜到他想要说什么,笑道:“为父不是随意指婚,在与谢晦商议之前,就已经让人观察过,是个秀外慧中的女子,将来也会成为你的贤内助。”
“如此说来,倒是孩儿杞人忧天。”刘义真笑了笑,问道:“不知父亲又为三郎寻了哪家的女子?”
刘裕对此并不上心,敷衍道:“就从阳夏袁氏择一嫡女罢。”
阳夏袁氏即陈郡袁氏。
《新唐书》记载: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
山东,即关东地区。
南方四大侨姓中,兰陵萧氏如今还只是次等士族,是因刘裕继母萧太妃而在刘宋一朝崛起,最终篡夺刘宋江山,先后建立南齐、南梁。
陈郡袁氏在南渡以后,虽然没有出现过王导、谢安这样的人物,也不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那样曾经左右朝纲,但自汉代以来,始终保持着高门华族的地位。
刘义隆娶袁家的庶女,这无疑是辱没了他的身份,但袁家的嫡女确是良配。
不过,刘义真倒是有点吃惊,按照刘裕对刘义隆的一贯做派,即使是给他娶士族嫡女,也不应该是出自袁氏这样的高门。
对此,刘义真心道:也许都是因为我吧。
尽管破坏了刘义隆与袁齐妫的姻缘,但刘义真并不内疚,这件事对他们两个人都好。
一个不需要因为妻子的出身而耿耿于怀,另一个也不需要再受丈夫的气,含怨而死。
说过了家事,刘裕又提起了公事。
“明日使者就会抵达彭城宣旨,等你领过旨意,后日就出发吧,我已让人提前去了京口,为你征召一万二千名将士,由王镇恶、沈田子、檀道济、王仲德四人各领三千精兵,随你入建康,守卫殿省。”
刘裕不是很相信建康的禁军,所以北伐前,才会让朱龄石带兵入城,担负守卫殿省之责。
如今刘义真虽然身兼中领军一职,但为稳妥起见,刘裕还是给他安排了一万二千将士随行,亦可震慑宵小。
刘义真闻言,拱手称谢。
他心里暗道可惜,如今的天子是个傻子,否则的话,带了一万二千精兵入建康,怎么说也得在皇帝面前逞一逞威风。
正当刘义真为此遗憾时,却听刘裕突然道:“民间有谶语,言昌明之后尚有二帝,车士可曾听闻?”
刘义真心一沉,暗道:寄奴该不会是让我南下弑君吧。
他有弑君的胆量,但不想杀一个分不清寒暑,口不能言,生活不能自理的傻子。
“孩儿亦有耳闻,父亲是想要行废立之事?”刘义真有意把事情往废立上引导。
真要搞封建迷信,完全可以废了司马德宗,另立司马德文,也应了昌明之后尚有二帝的说法,真没必要直接把人杀了。
哪怕先废再杀,也比直接派人把皇帝勒死要好。
在刘义真看来,原时空中,刘裕把这件事情办得太糙了。
如果刘裕真的让他去把司马德宗杀了,他多少也得劝上几句,就算劝不动,也会让人代替自己动手。
好在刘裕坦言道:“还未下定决心。”
刘义真长舒一口气,他记得刘裕是在年底弑君,还以为自己的到来改变了时间线,让这一举动提前了。
“此乃大事,还需从长计议,父亲不可操之过急。”刘义真提醒道。
“为父自有分寸。”
次日,即八月二十六日,朝廷使者入彭城宣旨,拜宋国世子刘义真为尚书令,中领军,召其入朝辅政。
刘义真没有推辞,当即领旨谢恩。
宋国群臣称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