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 095废立之议(4K,求订阅) 095废立之议(4K,求订阅)
- 建康城中,曾经的豫章公府已经换了牌匾,成了宋公府。
刘家兄弟四人回府后,刘义符当着刘义隆、刘义康的面,质问刘义真:“二郎,你当真要把我圈禁到死吗?”
他依然怨恨刘义真,但也受够了被禁足的日子。
“这是父亲的命令。”刘义真淡淡道。
“但父亲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只要你向父亲求情,父亲一定不会为难我。”
不等刘义真回答,刘义康便站出来反驳道:“大兄,弟最近听从二兄的叮嘱在读《汉书》,读到景帝废太子刘荣时,心有感触,如今父亲只是圈禁大兄,而非效仿景帝,足以证明父亲顾念父子之情,大兄就应该感恩戴德了,岂能心怀怨言。”
刘义真闻言,抚着刘义康的小脑袋,大感欣慰。
然而刘义符却疑惑道:“刘荣是何人?因何事而废?又是何等下场?”
刘义真心道:好家伙,原来你也不读史书。
于是便让刘义康代为解释。
刘义符听说汉景帝逼死长子,如遭雷击,呆立许久,这才颓然离去。
刘义隆看着大哥的背影,心中不忍,问刘义真:“阿兄,你会保住大兄吗?”
“当然。”刘义真很肯定地点点头。
刘裕担心有人以司马氏的名义造反,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人感念司马氏的恩德。
如果刘裕能够墨守门阀与皇室共天下的政治格局,愿意延续司马氏的政策,善待士族,以保障士族的利益为先,放任他们大肆兼并土地,藏匿隐户。
如果刘义真愿意继续奉行九品中正制,不去侵犯士族的利益。
这些士族哪会在意皇帝是姓司马,还是姓刘。
就像他们曾经毫不犹豫地抛弃曹氏,转而拥立司马氏一样,也绝不会感念司马氏,去造刘宋的反。
然而,相较于西晋、东晋,刘家父子的刘宋注定不为士族所喜,他们不愿意与门阀共天下。
所以刘裕才想要杀掉司马氏中有名望的人,免得在刘宋虚弱之时,有些世食晋禄的人一经煽动,就跳出来争相支持司马氏复辟,憧憬着回到晋朝时的美好时光。
至于那些没有名望的人,哪来的煽动性可言。
譬如刘义符,天底下有谁会感念他的恩义,他又有什么恩义可言。
造反这种事情,也是要有口号的,譬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譬如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如果有人以扶持刘义符上位为口号,又能煽动谁?又有几个人愿意抛家舍业,誓死追随。
原时空中,不断有人假借刘义康的名义叛乱,是因为刘义康辅政多年,名望崇高。
而刘义隆则因为北伐失败,威望大损。
所以刘义隆才在北魏南侵,民心骚乱不安时,不得不杀掉刘义康,免得再有人效仿。
刘义真未来重用刘义隆、刘义康,固然会提高二人的名望,但只要他自己不遭受元嘉北伐那样的巨大失利,又有谁会吃拧了,一心要拥立刘义隆、刘义康。
黄昏时,徐羡之与一众同僚有说有笑的离开台城,走出宫门时,已有人专程在宫门外等候着他,正是刘义真的亲随刘乞。
“徐仆射,令君有事相商,还请仆射移步宋公府。”刘乞拱手道。
徐羡之认得他,覆舟山下见过,知道他是刘义真的亲信,不疑有假,于是对同僚们笑道:“令君相邀,羡之不敢耽搁,先走一步。”
“恕不远送。”众人齐齐拱手,对此羡慕不已。
刘义真刚来建康,就急着找徐羡之秘密议事,足见其信任。
徐羡之也是如此想的,他跟随刘乞匆匆来到宋公府,刘义真在东堂等着他。
“下官拜见令君。”
“仆射无需多礼,请坐。”刘义真笑了笑,望向刘乞:“你先退下吧。”
“仆遵命。”
徐羡之见刘义真屏退左右,心知必有机密,忙问道:“不知令君有何事相商?”
刘义真直言不讳:“天子不惠,宋公命我行废立之事,故与仆射商议。”
徐羡之大为不解,既然天子不惠,难道不是更方便操控吗?为什么要换。
刘义真于是提起昌明之后,尚有二帝的谶语,徐羡之这才恍然大悟。
刘裕已经称宋公,不久当进爵宋王,然后称帝建国。
以刘裕的年纪来说,也不可能熬到司马德文正常上位,只能提前行废立之事。
徐羡之当即表态:“下官愿意首倡废立!”
刘义真展颜笑道:“如此大事,也只有徐仆射倡议,方能服众。”
他之所以把徐羡之叫来商议,就是需要有一个够分量的人率先提出来,刘义真才能让众人商议,而后自己拍板,以显示废立并非出于一己之私,而是应群臣之请,不得不为之。
政治有时候就是这样,明知这一套很虚伪,但大家都要遵守其规则。
刘义真留徐羡之到很晚。
二人秘密商议了废立的具体事宜,徐羡之直到后半夜才回府。
次日,徐羡之一如往常地来到了台城。
刘义真因为旅途劳顿,暂时不会履职尚书令,如今尚书台便是由徐羡之主事。
闲暇时,徐羡之与众人谈起了晋惠帝,把八王之乱的根源归咎到晋惠帝的身上。
说罢,他叹息道:“惠帝纯质,尚知忠臣之血不可去,今上差惠帝远矣,虽有宋公父子辅佐,又如何能够廓清四海,混一宇内。”
荡阴之战中,晋惠帝遭遇叛军追击,嵇绍以身护驾,为乱兵所杀,鲜血溅染晋惠帝的衣服,事后,侍卫要浣洗血衣,但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却拒绝道:此嵇侍中血,勿去。
徐羡之说司马德宗远逊晋惠帝,倒是一句实话。
但众人无不愕然,吐槽惠帝就吐槽惠帝吧,反正南渡的司马睿这一支也不是晋惠帝的后裔,好端端地,怎么就扯到当今天子身上了。
也就是如今皇权不振,否则,光凭徐羡之这番话,就能参他一个诽谤君上。
不过,其中也有聪明人,很快就反应过来了徐羡之话里的意思。
刘义真刚刚入朝,徐羡之就迫不及待地指责起了司马德宗,这政治信号太明显了,摆明了是在告诉所有人,刘义真肯定会有动作。
数日内,很快就有一则昌明之后,尚有二帝的谶语在建康流传开来。
相应的,建康权贵圈里也流传着刘义真将要行废立之事。
琅琊王府。
也不知道司马茂英从哪里听来的,她兴冲冲对司马德文道:“父王,你要当天子了?”
按照过往的惯例,刘裕篡晋时,如果司马德文成了天子,是一定会在刘宋一朝受到礼遇的,并且有王爵一直留传下去。
譬如曹魏的末代天子曹奂,禅让后被封为陈留王,爵位流传至今,第五代的陈留王名叫曹虔嗣,这位在将来刘裕代晋的劝进表中同样署了名字。
曹家的陈留王爵位直到南齐时才被除国。
司马家能够守士族的规矩,与门阀共天下,所以不怕他们感念曹氏。
但司马茂英不知道刘裕已经对司马家磨刀霍霍了。
司马德文同样对此一无所知,不过,他却很平淡的看待刘义真将要行废立之举的传闻。
以兄长司马德宗生活不能自理,不通男女之事的表现来看,估计是不会有子女了,刘裕就算真给司马家留了王爵,也早晚会落到司马德文这一支。
司马德文平静道:“弟夺兄位,何喜之有,况且,纵使为天子,亦不过数年傀儡罢了,茂英不必四处宣扬,免得招人笑话。”
司马茂英心底不以为然,父亲当了天子,哪怕只有一年、两年,她也能过一过公主的瘾。
“父王,刘二今夜将在府中设宴,想必就是为了议论废立,父王赴宴时能否带上女儿?”
风声传了有几天了,始终没人跳出来反对,眼下时机成熟,司马茂英认为刘义真也该行动了。
司马德文摇头道:“你安生在家等候消息便是。”
说罢,司马德文眼见天色不早了,命人准备车驾,前往宋公府赴宴。
此时的宋公府,可谓门庭若市,巷道里挤满了车辆。
当然,这样的热闹也不只是今天,自刘义真入了建康后,常有人在门外排队,等着谒见刘义真。
大部分都是刘乞举荐的,他趁机大发横财,不过,刘乞也很守刘义真的规矩,自己只留三成,剩余七成全都交了出去。
刘义真这段时间确实见了不少人,而且也有部分人在与他交谈后,被他赏识,被招入了世子府,为行参军。
今日,刘义真听说司马德文已经到了府外,他抛下已经入席的宾客,亲自出迎。
“大王亲至,蓬荜生辉,快请入内。”刘义真笑脸相迎。
司马德文亦展颜道:“有劳令君出迎。”
二人说笑着步入宋公府,待司马德文现身,满座宾客也纷纷起身行礼。
待宾客齐至,众人落座,这才开宴。
宴席上,五位女乐坐成一列,参差婀娜,笙箫合奏,曲声悠扬动听,引人入胜。
又有舞女浓妆艳抹,扭动着曼妙的身姿,时不时有媚眼抛向刘义真。
试问,谁不想一朝得幸,从此摆脱低贱身份。
但刘义真目光清澈,即使这些舞女中不乏姿容出众之人,他也不曾因此意乱情迷。
一曲歌舞既罢,刘义真举起酒盏对司马德文道:“义真敬大王酒。”
司马德文赶忙举杯回敬,而后一饮而尽。
待二人饮过一杯,徐羡之突然起身:“令君、大王,下官有一言,不吐不快。”
众人皆知:终于要来了。
刘义真看了司马德文一眼,见他没有反对,于是颔首道:“徐仆射有话,尽管直说便是。”
徐羡之拱手道:“河北久陷胡尘,黎民有倒悬之苦,盼望王师久矣,今上暗弱,不足以奉宗庙,君天下,琅琊王睿智英明、才德兼备,可为天下主!下官冒死请谏,还望令君效仿伊尹、霍光故事,废昏立明,以安宗庙!”
话音刚落,司马德文拍案喝道:“徐羡之!你安敢生出不臣之心,陷孤于不忠不悌!”
说罢,他起身对刘义真道:“令君,小王请斩徐羡之,以正视听!”
刘义真心中暗道:好演技。
他才不信司马德文没有提前收到半点风声,居然能够装出一副震惊的模样。
“大王息怒。”刘义真劝慰一句,又责备徐羡之:“今日佳期难得,徐仆射怎可口出狂言,扰了诸位雅兴。”
徐羡之首倡废立,在刘义真口中却只是口出狂言,扰了雅兴,此举看似责备,实则是维护他,暗暗向众人传达了自己的态度。
秘书监当即起身附和:“启禀令君,下官私以为徐仆射倡议废立,实乃忧国忧民之故,今上威仪不恪,非社稷之福,还请令君明鉴!”
司马德文又怒了:“王韶之!怎么连你也.”
然而,话没说完,又有人起身附和徐羡之。
司马德文这下彻底坐不住了,他向刘义真请辞:“令君,如果再听这些大逆不道之言,小王恨不得身死当场,请恕小王失礼,先行离席。”
刘义真没有阻拦,商量废立之事,司马德文这位正主确实不适合在场旁听,必须避一避。
待他走后,众人又陷入了热火朝天的讨论之中。
一位位重臣表态支持废立,并没有人不开眼地反对此事。
刘义真又问刘道怜:“司空以为如何?”
刘道怜正色道:“琅琊王宜承宏业,此乃海内之所共望,令君何故迟疑!”
刘义真闻言,似乎下定了决心:“天心人事,选贤与能,尽四海而乐推,非一人而独有,天子身系万民,苟非其人,天下板荡。今上失惑已久,四海咸失所望,正应效先贤之举,废昏立明,重振朝纲!”
说罢,刘义真起身道:“今日应诸位所请,行废立之事,若有不详,我等共担!”
群臣纷纷附议。
徐羡之提议道:“下官请先入台城。”
刘义真颔首道:“甚好。”
又转而看向众人:“还请诸位与我同往琅琊王府,劝说大王以社稷为重。”
群臣欣然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