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 103荆州,诗人

103荆州,诗人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建康,宋公府

    今天是休沐的日子,刘义真披着黑裘,站在凉亭里看雪。

    刘义隆不知何时走了过来,关切道:“阿兄,小心风寒。”

    刘义真笑了笑:“为兄可不是弱不禁风之人。”

    尽管公务繁忙,但他一直都有在坚持锻炼,身体也非常地壮实,尽管还没满十三岁,但已经能够拉动强弓。

    刘义真说罢,将手炉递给刘义隆:“倒是你,从小身体就不好,可得注意着些。”

    刘义隆也不跟二哥客气,接过手炉道:“弟知道的。”

    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自从跟着二哥跑步以来,确实要比以前好多了,他也越发感谢二哥逼着自己锻炼。

    刘义真见刘义隆穿得厚实,问道:“要不要陪我坐坐?”

    “好啊!”刘义隆答应一声,紧挨着刘义真坐下。

    兄弟二人坐了一会,刘义真开口道:“父亲昨日来信,询问我何人可为荆州刺史。”

    自刘道怜于去年被调入建康以后,荆州刺史的位置空悬已有一年半了。

    刘裕此前三伐荆州,不想一大把年纪,还要打第四遍。

    因此,宁愿荆州无主,也不愿所托非人。

    原时空中,刘裕以刘义隆为司州刺史,想要让刘义符出镇荆州,但被张邵劝阻,于是改以刘义隆为荆州刺史。

    如今刘裕询问刘义真谁能胜任荆州刺史,刘义真其实知道他想要的答案。

    “阿兄今日惆怅,是舍不得我去江陵吗?”刘义隆问道。

    “原来你知道父亲的意思?”

    “荆州为重镇,非至亲不能领,父亲若是要以叔父复镇荆州,又怎会等到今日,况且以父亲之英睿果决,此事何需过问阿兄,如今既然询问阿兄人选,依弟之见,父亲意在由弟出镇荆州。”刘义隆侃侃而谈,只不过言语间并不兴奋。

    他出镇荆州,不可能和刘义真入朝辅政一样掌握实权。

    事实上,刘义真在长安时,一开始,军政大权也是落在了王镇恶、王修的手上。

    若非胡夏入侵,给了他一展才能的机会,刘义真一时半会还找不到夺权的契机。

    刘义隆往江陵,实权必在别驾、司马的手中,与其在荆州做个傀儡,他倒宁愿留在刘义真的身边,等年纪大点,可以自行处置政务了,再离开建康当个刺史也不迟。

    刘义真抚摸着刘义隆的脑袋,问道:“你不想去吗?”

    “弟愿意去。”

    刘义真摇摇头:“我是问你想不想去,不是问你愿不愿意去。”

    刘义隆看着二哥,一字一句道:“弟不想离开阿兄。”

    “那就不去了。”刘义真展颜笑道。

    刘义隆问道:“弟若不去,阿兄又该如何回复父亲?”

    “我会向父亲举荐叔父复镇荆州,如今有我坐镇建康,不必叔父守在此地,至于父亲用不用,就不是我能过问的了。”

    刘道怜贪归贪,但贪的是公府,并未虐民。

    刘裕对他总体还是满意的,否则也不会让刘道怜来到建康后,以尚书令的身份,持节都督徐、兖、青三州及扬州晋陵郡军事。

    所谓都督徐、兖、青三州及扬州晋陵郡军事,其实指的是同一个群体,即徐、兖、青三州在晋陵郡的流民,也就是刘裕的基本盘,京口武人。

    刘道怜一旦复镇荆州,刘义真便可向刘裕请命,效仿刘道怜,身兼尚书令的同时,都督京口的军事力量。

    他相信,刘裕肯定也不放心让刘道怜长期督管京口武装。

    原时空中,刘裕病重,他一方面打发‘刘义真’离开建康,出镇历阳(安徽和县),另一方面又急召刘道怜由京口入朝,这两件事情,摆明了都是害怕影响到权力的正常交接。

    刘义真也只有拿下了都督徐、兖、青三州及扬州晋陵郡军事的权力,才能名正言顺的统领建康城内的一万二千名北府将士。

    否则,刘道怜其实也有权力调动他们。

    刘义隆不知道刘义真的打算,他听了刘义真的话,深有同感:“有阿兄在建康,又得王镇恶、沈田子、檀道济、王仲德四员大将,以及万余精兵,足以震慑宵小,叔父确实应该另外担负重任。”

    “你也这样觉得?”刘义真笑着揉了揉刘义隆的脑袋,说道:“但叔父毕竟岁数已高,等过些年,就该由你去江陵了,到时候,可不能再说舍不得阿兄了。”

    刘义隆信誓旦旦道:“阿兄放心,我会像叔父辅佐父亲一样,替阿兄看住荆州。”

    刘义真戏谑道:“将来我召你入朝辅政,你也要把荆州府库搬空?”

    刘义隆赶忙看了眼四周,见无人靠近,才松了口气:“阿兄拿叔父说笑,就不怕传扬出去,受人非议。”

    “我们兄弟之间,又有什么不能说的。”刘义真笑道。

    说罢,刘义真抓住了刘义隆的手:“走吧,手都冰冷了。”

    刘义隆亦步亦趋跟在身后,雪地里,留下兄弟二人的足迹。

    独自回到书房,刘义真先暖了暖手,等手指不再麻木了,再给刘裕回信。

    他虽然不爱读书,但经常练字。

    以刘义真如今的地位,不会有人考校他的学问,所以他的才学是高是低,无人知晓。

    但一个人的字却是门面,藏不住的,刘义真的字究竟是好是坏,看过的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当然,刘义真练字的效果也很显著,他应该算是有天分的,而且刘裕一个拿刀的武人都能把字练好,又何况是他。

    待刘义真写完回信,让刘乞将彭城的使者请来,进门的是一位中年人,正是时年三十四岁的宋国黄门侍郎谢灵运。

    不等谢灵运行礼,刘义真当先笑道:“谢康乐这两日寻亲访友,可有新作?”

    “没有山水之乐,又哪来的诗情。”谢灵运笑道。

    说罢,他向刘义真躬身行礼:“臣拜见世子。”

    “无需多礼。”刘义真笑着扶起谢灵运,把回信交给了对方。

    谢灵运是康乐公谢玄之孙,袭了祖父、父亲的爵位,所以时人都称呼他为谢康乐。

    这位曹植的疯狂粉丝原是刘义符的幕僚,曾担任过刘义符的世子中军谘议,但原时空中,却与‘刘义真’的交情非常深厚。

    如今的刘义真与他只是初识,但有些事情可能是命中注定,昨日二人初见,谢灵运就心生好感,或许颜值出众的人就是容易给别人留下更好的第一印象。

    然而,刘义真对他的印象却不佳,诚然,谢灵运纵情山水,留下了很多佳作。

    可谢灵运同时也是一名朝廷官员,在担任永嘉(浙江温州)太守期间,每次出游,经常十数天不归,治民、进贤、决讼、检奸等一个太守该过问的事情,他一概不闻不问。

    如此荒废政事,刘义真能有好感才怪了。

    当然,他是因为屡次遭贬,仕途失意,所以在心灰意冷之下以山水自娱,刘义真不会一棍子将人打死,也会适当用一用谢灵运,如果依然不能称职,倒不如让他当个游客,也能为后世多留些名篇。

    一般来说,仕途太过顺风顺水,高居宰辅的人,很难成为诗词大家,因为他们的心思在治国之上,而不在诗词的字斟句酌之上。

    所以李白、杜甫、柳永、苏轼等人仕途失意,是他们个人的不幸,却是中华文化之幸。

    当然,凡事无绝对,譬如开元名相张九龄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刘义真看着谢灵运,突然来了恶趣味,问道:“谢康乐以为,我与曹子建相比,何如?”

    谢灵运毫不犹豫道:“论武略、论治国,曹子建何如世子,但论及文才”

    说到文才时,谢灵运笑而不语。

    刘义真认真道:“我有自知之明,康乐公但说无妨,义真绝不怪罪。”

    谢灵运闻言,再无心理负担地吹捧起了自己的偶像:“曹魏以来,天下的文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世子与他人共分一斗。”

    刘义真为之大笑,自己这也是参与到了一个成语的典故当中。

    然而,笑了一会,刘义真却道:“谢康乐小觑天下英雄,不知可曾听说过义熙元年(405年)的彭泽令陶渊明?他的几首诗,我就经常朗读,爱不释手。”

    “回禀世子,臣之所以给世人留了一斗,正是因为还有陶渊明这样的人物,至于陶渊明其人,臣亦有所耳闻,但恨未曾相见。”

    陶渊明虽然官做得不大,十三年前归隐时,也只是一个县令而已,但因为他才华横溢,所以名噪一时。

    原时空中,刘裕的心腹王弘出镇江州,为江州刺史,也会主动折节下交,与陶渊明为友。

    刘义真笑道:“康乐不妨多留一段时日,我已让人邀请陶渊明入建康,相信不久会有消息。”

    谢灵运却摇头道:“臣听闻陶渊明生性率真,曾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世子若要见他,只怕是要亲自往江州走一趟。”

    刘义真想了想,觉得谢灵运所言颇有道理,陶渊明能和王弘为友,想要出仕的话,可以说是轻而易举。

    不仅是王弘,元嘉年间,檀道济也曾听闻陶渊明之名,于是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但陶渊明明确拒绝了檀道济,连他赠送的粱肉也不肯收,估计是真的鄙夷檀道济的所作所为。

    陶渊明安贫乐道,是位真隐士。

    刘义真觉得,尽管自己身份尊贵,权势滔天,可陶渊明若是召之即来,也就不是他所知道的那位五柳先生了。

    既然穿越来了东晋末年,有些人是一定要见的。

    好在陶渊明的身体硬朗,刘义真记得原时空中,他是在元嘉四年(公元427年)过世,也不必急于一时。

    送走了谢灵运,刘义真又开始琢磨起了给拓跋焘的回信。

    出使北魏的使团还在路上,但已经快马加鞭将拓跋焘给刘义真的信送了过来。

    刘义真决定要好好维系这个笔友,等两个人熟络了,再向拓跋焘普及史书的重要性,撺掇他找人修国史。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