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 104相处 104相处
- 刘裕收到刘义真回信时,已经是十一月了。
对于刘义真提出让刘道怜复镇荆州的想法,刘裕犹豫一番后,终究是同意了。
说到底,荆州虽然重要,但也不及京口武人。
与其把自己的基本盘交给弟弟,当然不如交到未来的继承人手上。
别的帝王或许会担心被儿子夺权,可刘裕不会,如果儿子真的有能力,有威望把他架空,想必他做梦都会笑醒。
彭城,宋公府。
请以刘道怜为荆州刺史的奏疏还没被送走,听说消息的宋国太妃萧文寿就把刘裕叫了回来。
“寄奴,你与二郎是同甘共苦的兄弟,如今他也老了,我们母子在一起的时间也不多了,为何不能让他来彭城,非得去那江陵。”萧文寿说罢,抹起了眼泪。
刘裕的生母赵安宗因分娩后患病而去世,父亲刘翘请不起乳母,恰逢赵安宗的姐妹当时生了刘怀敬,所以才将刘裕寄养在了姨母家。
等年岁稍长,还是把刘裕接了回来。
刘翘在第三子刘道规出生后不久便过世了,刘裕当时只有八九岁,萧文寿一手拉扯兄弟三人长大,吃了很多苦,刘裕也非常敬重这位继母,年轻时便以孝顺闻名乡里。
如今哪怕贵为宋公,每天也要向萧文寿请安问候。
萧文寿已经七十五了,看她老泪纵横,刘裕心里也有些酸楚,以萧文寿的年纪,刘道怜这一走,说不定就是永别。
“母亲,我们本是贫苦出身,宗亲之间,很少有能够担负重任之人,你的孙儿们又年幼,若使他们镇守荆州,难免大权旁落,孩儿能信任的,唯有二郎而已。”
刘裕走近了,跪在萧文寿的膝前,继续劝慰道:“母亲若是思念二郎,孩儿可以自请南下,朝见天子,奉母亲往建康团聚。”
原时空中,萧文寿在刘裕称帝后,想让刘道怜担任扬州刺史,其实也只是希望儿子能够陪在身边。
对于一个妇人来说,继子的陪伴,当然比不得亲生儿子。
然而,刘裕孝顺归孝顺,但并非愚孝之人。
他也不是曹操,宗族内部有一群可以信任的能人。
刘道怜来彭城,帮不到刘裕什么,留在建康,也纯属浪费,正如刘义真所言,不如让刘道怜复镇荆州,也免得刘道怜都督京口武人久了,威望日隆,将来生出祸患。
毕竟在古代,除了父子相继,也有兄弟相承的说法。
萧文寿看着刘裕长大,很了解这个继子,既然刘裕没有一口答应下来,那么无论自己怎么说,他都不会改口:“也罢,就照寄奴说的做。”
刘裕往建康朝见天子,其实也不完全是为了萧文寿。
新君登基,他这位宋公、相国于情于礼,都得往建康走一趟。
同时也顺道把刘义符与司马茂英的婚事操办了。
数日后,信使快马加鞭,把刘裕的奏疏与南下的消息带来了建康。
尚书台。
刘义真看罢信件,对刘义隆道:“父亲要来了。”
刘义隆如今跟着刘义真在尚书台观政,他不像刘义康一般,没有半点基础。
在彭城时,就以读书为乐,原时空中,他曾自夸:吾少览篇籍,颇爱文义。
也确实留下了许多诗歌散文。
前些日子,刘义隆主动找到刘义真,请求来到尚书台,学习如何处置政务,也是在为将来做准备。
刘义真答应了他,也觉得将来兄弟、子侄在受到重用前,都必须先经历一段观政期,以培养实务能力,一如明代的进士观政制度。
免得有人到了地方,只知书中的大道理,却不知道该如何治理百姓。
刘义隆听说刘裕要来,也带了点喜悦,因为刘义真的关系,刘裕对他的态度缓和了许多,刘义隆虽然依旧得不到宠爱,但也不再惧怕父亲。
“阿兄,父亲何时能来?”
“应该会在年末。”
刘裕入朝,无疑是一件大事,需得安排妥当了留守事宜,以及确定随从人员,护卫的军队,才能启程。
又加之刘裕提起太妃萧文寿也将一并南下,老人家受不了舟车劳顿,队伍自然就走得慢。
刘义真说罢,把信转交给了刘义隆,说道:“父亲同意了由叔父外镇荆州。”
刘义隆大喜过望,他还一直担心刘裕执意让自己前往江陵。
低头看着来信,这封信虽然是写给刘义真的,但刘裕也在信里询问了刘义符、刘义隆、刘义康的现状。
刘裕仅仅只是捎带问了一句刘义隆,便让他有些心花怒放。
“阿兄,我想自己回一封信,告诉父亲这段时间观政的心得。”
“你也是父亲的儿子,儿子给父亲写家书,又何必征求兄长的同意。”刘义真说罢,站起身来:“就在这写吧,我先去探望叔父,把这个消息告诉他老人家。”
刘义隆点点头,乖巧地伏案回信,刘义真则直奔竟陵公府。
汉代时,司空为三公之一,位高权重。
三国时,仍与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合称五府。
入晋以后,司空沦为虚号,仅是给大臣的加官、赠官,并没有具体职责。
刘道怜虽然贵为司空,但真正的差事是督管京口武人,他如果不去京口,而是留在建康,其实与赋闲无异。
“侄儿拜见叔父。”
“车士公务繁忙,今日怎么来了我的府上?”刘道怜并非阴阳怪气,他也当过尚书令,知道政务的繁重。
“回禀叔父,父亲递了两道奏疏,一道请以叔父出镇荆州,为荆州刺史,另一道则是自请朝见天子。”
“阿兄要来了?”刘道怜坐直了身子。
刘义真颔首道:“不错,太妃也将同行。”
刘道怜听刘义真提及太妃,双眼红润,有些失神,他喃喃自语道:“母亲.”
曾经一起经历的清贫生活,造就了他们母子的深厚感情,如刘裕、刘道怜,就是有感于萧文寿抚育自己的艰辛,所以才会格外的孝敬她。
不过,这种孝顺注定很难在刘家二代的身上看到。
“叔父。”刘义真轻轻唤了一声。
刘道怜回过神来,抬手拭去眼角的泪水,问道:“阿兄可曾言明让我何时赴任?”
“太妃思念叔父,所以不辞辛劳南下,父亲让叔父不必急于赴任,待见过了太妃,再走也不迟。”
刘道怜听说母亲思念自己,如何还坐得住:“车士,我决定今日就启程,前往迎接太妃。”
刘义真想不到刘道怜这么急切:“不久将有天使上门宣旨,叔父不如稍待片刻,等入宫谢恩后再走,不必急于一时。”
刘道怜想了想,点头道:“就依车士所言。”
当天,刘道怜接受了荆州刺史的任命,往台城谢恩,然后又在尚书台取了刘义真、刘义隆的回信,匆匆离开建康,往城外的渡口去了。
黄昏时,因为明天有朝会,刘义真没有回去宋公府。
住在台城宿舍的话,凌晨四点起床都能来得及。
刘义隆倒是回了家,他不需要上朝,但赶上朝会的日子,还是会和刘义真一起住宿舍,只不过今天必须把刘裕南下的消息带回去,分享给兄弟。
刘义真说是住宿舍,但也是独门独院的地方,他刚回来,刘乞就安排人把晚膳奉了上来。
“令君,都是仆在后厨盯着做的,没眨过眼。”刘乞邀宠道。
刘义真很想问他眼睛干不干,但想了想,还是作罢,只是微微颔首,夸赞道:“有心了。”
虽然历史上是有不少人忘恩负义,认为恩情太重,难以报答,索性就把恩人杀了。
但恩大如仇的例子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知恩图报的。
譬如刘乞。
刘义真许他收钱引荐人才,虽然只能留下三成,可架不住求他引荐的人太多。
刘乞区区一个亲随,无官无职,如今居然在建康购置了三座大宅。
所以后世才会有宰相门房七品官的说法。
刘义真待他好,刘乞也尽心尽力地侍奉刘义真,主仆二人的情谊也越发地深厚。
用过晚膳,刘义真放下筷子,对刘乞道:“近段时间你所引荐的人才,我大多不太满意。”
刘乞闻言,连忙下拜请罪。
“起来吧,别跪着了。”刘义真语重心长道:“这不是在责怪你,但也不能什么人都往我的跟前领,往后一些不学无术的人,他们的钱就不要再收了,我很忙,不愿意抽出时间去见那些人。”
尽管送上的钱三七分账,有七成入了刘义真的口袋,让他拿来救济贫苦,收揽人心,但他确实太忙了,不想再拿宝贵的时间去应付一些酒囊饭袋。
刘乞连声应是,见刘义真并无怒色,这才放下了心,他道:“仆今日正要向令君举荐一人,此人名唤张约之,建康人士,以刚直著称。”
刘义真忍不住笑了:“刚直之人,也能求到你的门前?”
刘乞挠挠脑袋:“张约之出自寒素之家,岂有浮财进献,我也是听说了他的名声,所以主动引荐。”
刘义真大感欣慰:“明日带他来见我,若真是一名贤才,我必有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