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我,刷短视频,帝王集体破防了!-> 第21章 李承乾——承继皇业,总领乾坤!!

第21章 李承乾——承继皇业,总领乾坤!!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也长叹一声。

    李承乾,是长孙皇后为他所生的长子。

    这个孩子,出生在太极宫承德殿。

    “承继皇业,总领乾坤”!

    这便是父亲为他亲自取的名字。

    从小,李世民便对这个孩子宠爱有加。

    可是,为什么……如今会变成这样?

    难道自己与承乾,真的走到了汉武帝与刘据的境地——

    父不知子,子不知父?

    今日,李世民召集几位大臣商议废立太子一事。

    然而,扶苏和刘据的往事,深深触动了李世民的内心。

    这些往事,直击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李世民想起了当初,自己因得子而欢欣鼓舞的情景。

    或许,他不该如此匆忙做出决定。

    身为父亲,应该和儿子好好沟通,理解他的心意。

    ……

    东宫中的李承乾,此时也在默默思索着父皇。

    他再次回忆起母后长孙皇后的身影。

    若母后尚在,自己怎会陷入如今的困境?

    说到底,还是母后爱他更多。

    当年玄武门之变时,正是母后手持利剑,守护在床前,防止任何人伤害他!

    ……

    洪武时期。

    朱元璋笑着说道:

    “标儿,当初你出生时,我正在带兵征战南京。”

    “听闻此事后,我高兴得几乎要飞到南京去。”

    “我还在山上刻下了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现在听说,很多人去那座山祈求子嗣呢。”

    朱元璋回忆起朱标出生时的情景。

    那时,他不在妻子身边,而是在战场上指挥。

    然而,收到这个喜讯时,他的激动无以言表。

    他迫不及待地想飞到妻子身边,抱起这个刚出生的儿子!

    朱标,对于他而言,是寄托厚望的孩子。

    他请宋濂等名儒担任朱标的老师,精心培养,给予他最正统的儒家教育。

    朱标也没有让他失望。

    朱标笑着说道:

    “父亲,母后曾告诉我,若不是战事紧急,父亲当时定会连夜赶回。”

    朱元璋大笑道:“自然,你是我们朱家的长子,怎能不高兴?”

    朱元璋年幼时失去双亲,家境贫寒,因此对亲情特别珍惜。

    他对朱标的到来,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喜悦。

    之后,他便更加努力地建立起自己的家族,弥补了过去那份亲情的空缺。

    ……

    刘据的旁白,无声地拨动了这些帝王们深藏心底的柔情。

    人终究是有情感的,何况他们这些帝王?

    虽然权力常常使得他们的性格产生微妙变化。

    但在这一切之前,他们也曾是普通的父亲和儿子,曾经也有过对儿女的深情。

    太子和皇帝的关系,不仅是君臣,更是父与子。

    这些帝王亦曾因自己长子的诞生而倍感欣慰。

    可惜,谁又能预料到,他们终将与自己的儿子兵戎相见,刀剑相向?

    天幕中的景象继续上演。

    【元狩元年春天,父皇在柏梁台召见了我和大将军卫青。】

    【父皇指着新颁布的《击匈奴诏》说道,太子应当学习军事事务,于是我随舅舅进入了北军大营。】

    【三年后,表兄霍去病深入漠北。】

    【因饮用了含有疟疾兽尸的水源,最终不幸染病去世,王朝的明日之星就此死去,父皇痛不欲生!】

    “………”

    未央宫的众人听后,纷纷震动。

    果然,若是卫青与霍去病仍在,太子绝不至于被权臣所陷害。

    汉武帝终于意识到,霍去病的死因,原来是匈奴的阴谋。

    待霍去病复生的那一刻,他必定要再三告诫他,切不可随意饮水。

    然而,时间并不允许人有太多的反思。

    天幕中不断传来下一个声音。

    【十一年后,舅父卫青骤然去世。】

    【而临终时进宫见父皇,天子降阶,羽林低头,舅父无疑是我大汉的脊梁!】

    【父皇在宣室殿召见了我,案前摆着漠北的战报。】

    【他问我匈奴虽败,但军费消耗过大,国家财力紧张,太子认为,应该暂停对西域的征战,还是继续增兵?】

    【我回答道:晁错曾言,应该注重民生,减少税赋,广积粮仓,厚待百姓。】

    【儿臣认为,应该停止战争,恢复民生。】

    【父皇未表明意见,三日后,下诏增设盐铁税。】

    【至此,我与父皇的治国理念渐行渐远。】

    【而父子之间的矛盾已经显现,这也为后来的隐患埋下了伏笔。】

    【…………】

    【作为太子,我理应为大汉的百姓着想。】

    【战争耗尽国库,百姓疾苦,然而父皇却执意出征,征战四方。】

    【我明白父皇的心思。】

    【他希望完成一代人的事业,为了未来的安稳,他认为太子过于软弱,也因此决定为我处理这些纷乱的战事。】

    【待我继位之后,再推行休养生息之策,实施宽政仁政,避免像大秦那样覆灭。】

    【………】

    这几句旁白,不禁击中了刘彻的内心深处。

    确实,他就是这样打算的。

    在刘彻的眼中,太子尚且年轻,缺乏足够的军事经验。

    若有外敌来侵,太子恐怕无法有效应对,甚至可能再次陷入匈奴的压迫之下。

    因此,刘彻决定在自己的时代彻底解决匈奴的威胁,征服四方。

    这将为太子创造一个和平的局面,纵使国家与民力都已消耗殆尽。

    然而,以太子仁厚的品性,恰好适合在战后恢复民生,推行宽政。

    刘彻的初衷是让太子继位后成为一位稳重的治国之君。

    听完这些旁白的臣子们纷纷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原来父皇的意图如此明确,难怪他会一再延续战事。

    既然父皇有这样的打算,为什么后来父子之间却发生了那么大的冲突呢?

    大家都屏息凝神,继续听下去。

    【止戈或征战,成了朝堂上的两派政见。】

    【太子一派更受民众喜爱,然而父子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开始逐渐疏远。】

    【父皇大力重用酷吏,意图通过这种方式磨砺太子。】

    【同时也削弱我的支持力量,以便将来我能够成为更符合父皇心意的继承人。】

    【而我已经担任了三十一年的太子!】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