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我,刷短视频,帝王集体破防了!-> 第83章 真要让朱棣再打一次靖难,未必就能如愿了!!

第83章 真要让朱棣再打一次靖难,未必就能如愿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建文四年正月。

    燕军开始了长驱直入的南下进程,准备直取京都。

    这一决定,对于朱棣来说——

    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也充满了巨大的风险。

    燕军与朝廷大军的对决最终在宿州上演。

    此时,盛庸已驻守在山东。

    他得悉局势后,立刻指挥军队切断了朱棣的退路。

    与此同时,徐辉祖也带着部队急速驰援。

    然而,燕军的粮草已被截断。

    且被朝廷的精锐部队夹击,面临四面楚歌的困境,几乎陷入绝境。

    危急时刻,方孝孺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

    方孝孺向朱允炆提出了一个策略。

    他认为京师防线薄弱,且没有能打胜仗的将领。

    所以建议调回徐辉祖的军队。

    朱允炆采纳了方孝孺的建议,决定召回徐辉祖。

    趁着这个机会,朱棣便带领燕军成功突破了朝廷的防线。

    他迅速向长江推进,最终成功渡江。

    随着朝廷主力在灵璧的彻底溃败——

    朱棣的敌人再也无法组织有效的反抗。

    燕军接着决定通过浦子口渡江南下,却遭到了盛庸的最后一波抵抗。

    然而,正当朱棣似乎陷入困境时——

    朱高煦率军赶来救援。

    看到自己的儿子带领大军来援,朱棣不禁欣慰地说道:

    “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

    这话里不仅有对儿子的鼓励。

    还有隐含的暗示,指向朱高煦有可能继承储君之位。

    朱高煦听到这番话,顿时精神焕发。

    犹如得到了新生。

    他立刻带领部队死战。

    最终成功击败了盛庸的防线。

    燕军接着渡江,不久后便能抵达京都。

    随着局势逐渐明朗,朝廷的高层官员纷纷振作精神。

    看样子,靖难之役已经接近尾声。

    朱棣这次的迅猛进军,直指京都,仿佛下定决心一举决战。

    而随着朝廷的主力在灵璧被粉碎——

    朱棣的胜利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

    大秦!

    “这场已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终于要走向尽头了。”

    始皇淡然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

    “朱棣凭借一隅之地,四年间豪夺天下。”

    “虽有天时地利的助力,但更重要的是他赢得了上下的共识和协作。”

    朱棣通过四年的战斗,成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他才是真正的大明天子!

    朱允炆和他相比,简直相形见绌。

    明明前期占尽优势,却最终败下阵来,实在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父皇所言极是。”

    一旁的太子扶苏点头赞同,眼见靖难之役即将结束,他也松了口气。

    其实,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本无错,但他的方法却不合时宜。

    若没有朱棣,也许朱允炆能成为一位合格的守成之君。

    “燕王能征善战,每次出征,张玉、朱能等人都奋勇作战。”

    “他身边还有道衍和尚等谋士,屡屡提出高明策略,未尝败绩。”

    “朱允炆周围的那些人,做出的建议不堪一击。”

    “他的识人之明,远不及朕的一半。”

    ……

    大汉!

    汉武帝对朱允炆的评价颇为苛刻。

    他认为他最为致命的地方便是对人的判断失误。

    看看朱允炆身边那些人——

    黄子澄、齐泰、方孝孺。

    若他们能少出点馊主意,靖难之役或许不至于如此泥泞!

    如此一来,战争也不会打得如此艰难!

    “现在好了,燕王即将入京。”

    “大势已去。”

    汉武帝挥了挥衣袖,眼中满是对朱允炆及其决策的嘲讽。

    两者相比,高下立判,差距显而易见。

    ……

    大唐!

    “结束了。”

    李世民如同下了定论般说道。

    灵璧之战后,天下已归燕王。

    朝廷方面,已无力再抵抗朱棣。

    徐辉祖本是朝廷最后的希望。

    但朱允炆却决定召回他回京。

    李世民对于朱允炆的失败并不感到意外,毕竟这与他无关。

    在李世民眼中,朱允炆的种种决策实在糟糕透了。

    因此,李世民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朱棣身上。

    “朱棣的成功,既有天时,也有他个人的军事才能。”

    李承乾开口道。

    然而李世民却摇了摇头,轻声道:

    “承乾啊,你此言差矣。”

    “朱棣虽有天时之利,但他领导作战的能力,依旧不容小觑。”

    “与我,恐怕也不相上下。”

    李承乾闻言大为惊讶。

    朱棣竟如此出色?!

    李世民可是七世纪最强的碳基生命体,东半球的权威!

    能够得到父亲这样的评价,足见朱棣的非凡能力。

    李承乾虽不精通兵法,但他能感觉到父亲对朱棣的认可。

    旁边的房玄龄笑着说道:

    “在我看来,朱棣与陛下还是有些差距。”

    “陛下用兵巧妙,因地制宜。”

    “稳重沉着,每一场战斗都能稳扎稳打,无懈可击。”

    “但燕王朱棣的风格更为迅猛,战术多变、变化莫测。”

    “尤其在与建文大军的对抗中,朱棣巧妙利用心理战术,引导敌军按自己的意图行动。”

    “作战时,朱棣尤擅长广泛迂回,采用大纵深战略,令敌人措手不及。”

    “不过,我依旧认为陛下更胜一筹。”

    李世民听后只是轻轻点头,并未显得过分欣喜。

    房玄龄是他的臣子。

    自然会如此称赞。

    但李世民心中明白,朱棣的军事能力与他其实不分伯仲。

    两人只是作战风格不同罢了。

    “你说得有道理。”

    “朱棣的风格如同疾风骤雨。”

    “若说我稳中求胜,他便是火中取栗。”

    “在这些大战中,朱棣仿佛是在刀尖上跳舞。”

    李世民对朱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毕竟像他和朱棣这样能征善战的帝王,实在不多见。

    他内心生出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情感。

    若有机会,真想和朱棣一较高下。

    看看两人的差距到底如何。

    不过,军事上两人或许难分高下。

    然而在政治上,差距便显而易见。

    他们起事时,身边都只有八百人。

    李世民在玄武门一战中迅速掌控全局,用最小的代价登上帝位。

    而朱棣则带着八百人,足足打了三年,才迎来胜利!

    让他再去打靖难?真要让朱棣再打一次靖难,未必就能如愿了!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