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锋藏青云:上岸先斩白月光-> 第154章 光与账本,仗量真相的尺子

第154章 光与账本,仗量真相的尺子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祠堂青石板缝里的野蔷薇还挂着清晨的露珠,像谁没擦干净的眼泪。

    张某芳怀里抱着个蓝布裹的本子,那是她昨夜在灯下翻了半宿的账本,轻轻地推开祠堂虚掩的门。

    肖锋正蹲在门槛边给小宇系红领巾:“张阿姨,我爸说您做的糖饼最甜。”声音轻得像风穿过瓦缝。

    张某芳脚步顿了顿,她盯着小宇泛红的耳尖,那形状像极了二十年前,她丈夫第一次带儿子去庙会时,被春风吹红的小耳朵。

    “这是他最后一年的家庭支出。”她把账本轻轻放在供桌上,蓝布展开时带出股旧纸页的霉味,混着灯油与樟脑的气息,“一笔一笔我都记得。”

    肖锋直起腰,晨光从雕花窗棂漏进来,在他眼镜片上碎成光斑,晃得人睁不开眼。

    木香、尘味、还有供桌上残留的香灰气息在鼻尖缭绕。

    他没伸手接账本,反而朝小宇使了个眼色:“去把你书包里的保温杯拿来,张阿姨肯定没吃早饭。”

    小宇颠颠跑开时,脚步在空荡的堂屋里回响,像一串未落定的心跳。

    张某芳的手指无意识地抠着供桌边缘。

    那木头纹路被岁月磨得光滑,指尖摩挲过处,温润如丈夫生前常坐的藤椅扶手,甚至能触到一丝熟悉的弧度。

    “我不是帮你们。”她声音发颤,像秋风吹动的老槐树,枯叶簌簌,“我是帮我儿子记住……他爸不是坏人。”

    肖锋看见她眼尾的细纹里凝着泪,却始终没掉下来。

    一滴悬在睫毛上,映着光,像不肯落的星。

    “您丈夫说过的话,小宇也会记得。”他指了指墙上新贴的漫画,《阳光照进变压器》里的小男孩正踮脚够灯泡,铅笔线条稚嫩却明亮,“上周小宇写作文,题目是《我敬佩的人》,他写了赵伯修变压器,写了您半夜给独居老人送药——”

    “够了。”张某芳突然打断他,抓起蓝布角快速擦了擦眼,布料摩擦脸颊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像风掠过干草。

    小宇捧着保温杯跑回来时,她已经弯腰摸了摸他的头,掌心温热,发丝细软地蹭过指缝:“糖饼在我家灶上,凉了就不好吃了。”

    她转身时,蓝布账本在供桌上投下长方形的影子,像块压舱石,沉沉地压在光与暗的交界处。

    肖锋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在晨雾里,听见小宇小声说:“张阿姨的手在抖,和我上次看见妈妈给爸爸烧纸时一样。”那声音轻得像灰烬飘落。

    上午十点,老李的三轮车“突突”碾过村道,铁皮排气管震出低沉的轰鸣,惊起屋檐下几只麻雀。

    他怀里抱着本红皮签名册,封皮上“阳光评议夜话会”几个字是老周头用金漆描的,在阳光下晃眼,金粉反着光,像撒了一把碎金。

    “李支书这是要上哪儿?”村口卖早点的王婶踮脚张望,蒸笼的白气裹着葱油香扑面而来。

    老李把三轮车停稳,从车斗里掏出块铁皮牌子——正是祠堂门口那面“阳光指数评分卡”,只不过这次下方多了行字:“今日透明度:自评42分,待群众打分。”

    “去市里宣讲。”老李拍了拍签名册,里面夹着三十七个村民的红手印,纸页翻动时发出“哗啦”一声,像心跳,“我不是来忏悔的,是来告诉大家——有些伞,撑久了也会漏雨。”

    他跨上三轮车时,后车斗的铁皮牌子撞出“当啷”一声,余音在村道上荡开,像敲响一口锈钟。

    老李在村道上的身影逐渐远去,而在村部这边,肖锋和小郑正面临着新的情况。

    肖锋站在村部门口,听见远处三轮车的轰鸣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小郑的电动车“吱呀”刹在跟前。

    头盔摘下,发梢还沾着汗珠,一滴顺着鬓角滑落,砸在水泥地上,洇开一小片深色。

    “市组织部来电话!”小郑喘着气,声音带着电流般的急促,“要试点‘阳光评议进班子’,让您拿个方案——”

    “让老李讲。”肖锋望着三轮车扬起的尘土,嘴角勾了勾,“他本子里夹的不仅是手印,是三十七双眼睛。”

    中午食堂飘着白菜炖豆腐的香气,油星浮在汤面,热气腾腾地往人脸上扑。

    李婶端着汤盆往小郑桌上走时,脚尖故意勾了下桌腿。

    “哎哟!”瓷盆倾斜的瞬间,小郑条件反射往后仰,浅褐色的汤渍还是溅上了他的白衬衫,烫得他“嘶”了一声。

    “婶子手滑!”李婶一边用围裙擦汤,一边絮叨,“你们当官的啊,吃饭老低头看手机,跟欠谁钱似的。”她擦到小郑手腕时顿了顿——那里没有手机,只有块磨旧的电子表,秒针“滴答滴答”走着,像在丈量沉默的长度。

    小郑盯着衬衫上的汤渍,突然笑出了声。

    他没去拿纸巾,反而夹了块豆腐放进嘴里:“婶子这汤咸了。”舌尖一触,咸味直冲鼻腔,却让他笑得更响。

    肖锋坐在角落的木凳上,钢笔在笔记本上唰唰写着:“眨眼频率较昨日增加30%,左手指甲轻敲桌面17次——观察者变参与者的微表情特征。”

    他合上本子时,看见小郑正给李婶添汤,两人的影子在瓷砖地上叠成模糊的一团,像一幅未完成的画。

    下午三点,肖锋的手机在裤袋里震得发烫,像揣着一块烧红的铁。

    小郑举着手机冲进来,屏幕亮得刺眼:“匿名帖文爆了!《原来你也怕打分》,带图!”

    照片里,财政局走廊的白墙上贴着张铁皮评分卡,“王立新办公室”几个字被红笔圈着,下方“今日透明度:待评”的字迹歪歪扭扭,像小学生写的,笔画颤抖,却倔强。

    评论区刷得比网速还快:“连乡干部都开始打分了?!”“下次去医院我也带一张!”

    “省纪委来电话了。”小郑的声音发颤,喉结滚动,像吞下一口冷铁,“说要来调研,总结‘基层倒逼上级’经验——”

    “让老李讲。”肖锋望着窗外,老周头的身影正从职校家属院晃过来,格子衫袖口沾着铅笔灰,脚步缓慢却坚定。

    他突然想起昨夜祠堂外那团淡青色的影子,想起张某芳放下的账本,想起老李贴出的评分卡。

    这些碎片在他脑子里拼成张网,网眼里漏下的光,正照向更暗的地方。

    傍晚祠堂前的灯笼刚点亮,橙红的光晕在青石板上铺开,像一滩未凝的血。

    肖锋的手机弹出条短信:“肖先生,您母亲的术后康复费已由‘阳光评议基金’首批捐款覆盖。”他捏着手机站在台阶上,金属外壳冰凉,屏幕的光映在他瞳孔里,一闪一闪。

    他望着职校家属院的窗户次第亮起,想起母亲躺在病床上时说的话:“小锋,咱不跟人比钱,比理。”

    他摸出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规则不该是少数人的护身符,也不该是英雄的勋章——它该是普通人也能握得住的刀。”笔尖落下时,墨迹微微晕开,像一滴未落的泪。

    晚风卷着槐花香吹过来,甜中带涩,拂过脸颊时,像有人轻轻叹息。

    老周头的身影出现在祠堂门口。

    他怀里抱着个硬壳笔记本,袖口的铅笔灰蹭在封皮上,像撒了把星星。

    “新画的电网图。”他把本子往肖锋怀里一塞,转身时背影像座重新立起来的山,“这次,照亮更多看不见的地方。”

    肖锋翻开本子,变压器旁边的红笔字力透纸背:“光够亮,影子才够小。”他抬头时,看见张某芳家的窗户还亮着。

    灯光里,她正对着个泛着黄的本子发呆,手指轻轻抚过纸页,像在摸一个熟睡的孩子。

    夜渐渐深了,肖锋站在村部顶楼望出去,能看见职校家属院的窗户还亮着。

    那束光里,张某芳的手突然顿住。

    她从日记本夹层里抽出张泛黄的纸,借着灯光辨认上面的字迹——

    是丈夫临终前写的,墨迹晕开的地方,还留着她当年哭湿的痕迹。

    风卷着槐花香吹过来,肖锋突然听见楼下传来细碎的脚步声。

    借着月光,他看见张某芳的影子闪过祠堂门口,手里抱着个长方形的东西,轮廓像本厚书。

    她在祠堂台阶前站了会儿,轻轻放下那东西,而后转身离去……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