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一城千面:我的无限穿越录-> 江城穿越之病榻旁的牵挂

江城穿越之病榻旁的牵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一、土坯房的针线与带药的指尖

    山西吕梁某农村的清晨总飘着中药苦香与玉米秸秆的混合味道,我端着煎好的中药走进李秀莲家的土坯房,看她躺在炕头,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碎花棉袄。她的袖口沾着深褐色中药渍,是昨天喂药时洒的;衣襟别着块灰旧手帕,边角磨得发毛,每次咳完都要偷偷擦嘴角,怕留下血迹;左手无力地搭在炕沿,手腕细得能看清青色血管,指节因早年织毛衣、缝棉衣泛着厚茧,指缝里藏着点棉絮 —— 昨晚她强撑着给儿子陈阳的棉衣加绒,针脚歪歪扭扭,却缝得格外密实。右手攥着半根锈迹斑斑的缝衣针,针上缠着藏青色棉线,线尾绕了三圈打了个死结,她总说 “线结紧点,棉衣穿再久也不会散,阳阳在新疆能多穿几年”。

    炕头永远摆着三样被摸得发亮的东西:盛着中药的粗瓷碗,碗沿缺了个小角,她总让我把药熬得浓点,说 “少喝两碗能省点力气,多缝几针棉衣”;夹着儿子照片的旧相册,封面用红布包了又包,某页贴着陈阳在新疆支教的照片 —— 他站在土坯教室前,身后的黑板写着 “我爱我的祖国”,身边围着戴小花帽的孩子,照片旁边压着张纸条,是她用马克笔写的 “新疆冬天零下 20 度,阳阳的棉衣要加三层绒”;还有个印着 “中秋月饼” 的铁皮盒,里面装着她秋天顶着烈日晒的红枣干,颗颗都挑过,没一点虫蛀,她总说 “阳阳在新疆吃不到家乡的红枣,回家要让他吃够”。

    她清醒的时间越来越短,却总在睁开眼的第一时间喊 “阳阳”,声音微弱得像被风吹散,喊完就剧烈咳嗽,胸口随着咳嗽起伏,却还伸手摸向炕头的老年机 —— 她怕错过儿子的消息,哪怕只是一条微信语音。有次村支书来捎话,说 “陈阳最近在带学生挖雪取水,手冻裂了”,她当即就要让我帮她给儿子寄手套,我劝她 “阳阳说学校发了手套,不缺”,她却摇头,从枕头下摸出个布包,里面是她去年织的羊毛手套,针脚有点歪,却格外厚实:“机器织的不如手织的暖,你帮我寄过去,别说是我织的,就说邻居给的”。后来我才知道,她织这双手套时,头痛得厉害,织两行就要歇半小时,手指被针扎破了好几次,却还是坚持织完,怕儿子冻着手没法写字。

    上周寒夜,我给她送热水袋时,撞见她对着照片哭。蓝色碎花棉袄的肩头被眼泪打湿,贴在单薄的身上;她手里攥着去年春节拍的全家福,照片上她笑着帮陈阳整理棉衣领口,现在却用颤抖的手指反复摸陈阳的袖口,嘴里念叨着 “这里该加层绒…… 阳阳的手冻裂了……”;粗瓷碗里的中药已经凉透,我刚带来的止痛药还放在炕边,她的额头冒着冷汗,却顾不上吃,只是把照片贴在胸口,像在给儿子取暖。

    这时老年机突然震动,屏幕亮着 “阳阳” 两个字。她瞬间清醒了几分,赶紧用手帕擦眼泪,手帕上沾着的血丝被她偷偷按在炕席下,想坐起来却没力气,只能朝我摆手,让我把手机举到她眼前。镜头里的陈阳笑着说 “妈,我今天教娃们写‘妈’字,他们都问我妈长啥样”,她看着儿子,努力挤出笑,声音却带着颤:“阳阳…… 妈好着哩…… 你别牵挂家…… 好好教娃……” 挂了视频,她突然咳得撕心裂肺,我赶紧拍她的背,却看见她吐在新手帕上的痰带着血丝 —— 她赶紧把帕子塞进棉袄内袋,用眼神示意我别告诉任何人,怕消息传到陈阳耳朵里,让他分心。

    帮她整理炕席时,我发现她在棉衣里藏了很多小细节:袖口缝了暗袋,里面塞着她晒干的生姜片,说 “阳阳冬天容易感冒,生姜片煮水喝能驱寒”;衣领里缝了块绒布,是她拆了自己的旧毛衣改的,说 “这里贴着脖子,要软和点”;连棉衣口袋都缝了两层布,说 “阳阳总爱装粉笔头,口袋厚点不容易破”。她的手指抖得厉害,缝一针要喘口气,却还说 “再缝几针,阳阳就能多暖和点”。村医来复查时,摸了摸她的脉搏,皱着眉说 “秀莲,你这身体得让陈阳回来,不然……” 话没说完就被她打断:“别…… 别让他回来…… 娃们等着他上课…… 我能等…… 等他放寒假……”

    扫炕席时,我捡过她掉落的棉线,上面缠着张歪歪扭扭的纸条:“阳阳的棉衣:袖口加 3 层绒,领口缝绒布,口袋塞生姜片;红枣干放左口袋,每天吃 3 颗;新疆冷,别用冷水洗手;记得按时吃饭,别总吃馕……” 她总说 “我怕忘了,写下来能多提醒阳阳几句”,哪怕很多字她已经认不清,却还是反复写,怕儿子在远方受委屈。

    二、病榻旁的荆棘与掌心的温度

    再次醒来时,太阳穴像被无数根针扎着,我猛地 “睁开眼”,却发现自己躺在李秀莲的炕头上,身体重得像绑了石头,左手无力地搭在炕沿,右手攥着那根缝衣针,针上的藏青色棉线还缠着指尖 —— 原来我变成了李秀莲。

    窗外天还没亮,土坯房里只有灶房传来的柴火声,冷风吹过窗缝,带着黄土的寒气,我忍不住打了个哆嗦,心里却想着 “阳阳在新疆,是不是比这还冷?” 左手摸到枕边的旧相册,我用尽力气翻开,指尖划过陈阳在雪地里的照片 —— 他穿着单薄的蓝衬衫,手里举着学生送的雪球,我盯着照片里他冻红的耳朵,眼泪不自觉地流下来,嘴里念叨着 “阳阳…… 冷不冷…… 妈给你缝的棉衣快好了……”,声音微弱得连自己都听不清。

    炕头的老年机突然震动,是陈阳发来的微信语音,我让我妈帮我点开,他的声音带着笑意:“妈,今天学生给我送了个羊毛毡,说能暖手,你放心,我不冷”。我听着语音,反复让我妈放了五遍,想回复他 “妈给你织了手套,寄过去了”,却没力气打字,只能让我妈回 “妈好着哩,你别累着”。挂了语音,我让我妈把老年机贴在胸口,怕错过儿子的任何消息,眼泪打湿了手机壳 —— 我知道儿子是怕我担心,故意说不冷,他的手肯定还冻着。

    凌晨 5 点,我妈端着煎好的中药走进来,喂我喝药时,我尝出药味比平时淡,忍不住问 “是不是水放多了?” 我妈说 “怕你苦,少放了点药”,我却摇头:“熬浓点,我能多撑会儿,得给阳阳缝完棉衣”。喝完药,我让她把陈阳的棉衣递过来,她犹豫着说 “你歇会儿,我帮你缝”,我却固执地摇头:“我自己缝…… 阳阳知道我缝的针脚…… 别人缝的他不穿……”

    我左手扶着棉衣,右手捏着缝衣针,想把棉线穿进针孔 —— 试了八次都没成功,手抖得厉害,棉线落在炕席上,我急得哭了,怕自己没机会缝完。终于,第九次,棉线穿进了针孔,我开始给袖口加绒,每缝一针都要歇会儿,头痛让我视线模糊,只能把脸凑得很近,盯着针脚,针不小心扎到了指尖,血珠渗出来,我却赶紧用手帕擦干净,怕血弄脏棉衣,儿子穿了会不舒服。

    上午 9 点,袖口刚缝了一半,我的意识突然模糊起来,手里的缝衣针掉在炕席上,眼前闪过陈阳小时候的样子:他蹲在灶台边,帮我烧火,仰着头说 “妈,我以后要去最远的地方教书,让更多娃认识字”,我想伸手抱他,却怎么也抱不到,突然惊醒,喊着 “阳阳…… 别去那么远…… 妈想你……”,却发现炕头只有旧相册陪着我。

    中午 12 点,村支书来了,说 “陈阳托我给你带了罐新疆葡萄干,还说让你别不舍得吃”。我打开罐子,闻着葡萄干的香味,想尝一颗,却没力气抬手,只能让我妈把葡萄干装进陈阳的棉衣口袋:“等他回家,让他就着红枣干吃,甜得很”。村支书犹豫着说 “秀莲,陈阳问你身体怎么样,我该不该告诉他实情?” 我赶紧摇头,用微弱的声音说 “别…… 别让他知道…… 他要是回来了,娃们就没人教了……”

    下午 3 点,头痛突然加重,我抱着头在炕上打滚,额头冒满冷汗,我妈赶紧给我吃止痛药,过了半小时,疼痛才缓解。我虚弱地靠在枕头上,让我妈把陈阳的家书读给我听,信里说 “妈,我下个月要带学生去县城考试,可能没时间给你打电话”,我听着听着就慌了,抓着我妈的手说 “你帮我记着,提醒阳阳带棉衣…… 考试别紧张……”,怕儿子忘了带衣服,也怕自己等不到他的电话。

    晚上 8 点,我又陷入昏睡,梦里全是陈阳回家的场景:他穿着我补好的棉衣,走进家门,笑着说 “妈,你的棉衣真暖和”,我想帮他拍掉身上的雪,却怎么也抬不起手,急得哭了,突然惊醒,喊着 “阳阳…… 棉衣在炕头…… 记得穿……”,却发现炕头只有我妈在帮我掖被角。

    深夜 11 点,我在模糊中听见邻居议论:“陈阳怎么还不回来?他妈都这样了”“怕是在新疆忘了娘”。那些话像刀子一样扎在我心上,我攥着陈阳的旧围巾,心里想着 “阳阳不是忘了娘,他是在做大事…… 娃们需要他……”。这时老年机突然震动,是陈阳发来的视频请求,我赶紧让我妈帮我整理头发,把衣襟上的中药渍擦干净,对着屏幕挤出笑。陈阳笑着说 “妈,你看,这是学生给你画的画,画的是你在晒红枣干”,我看着屏幕里的画,笑着说 “娃们画得好…… 阳阳…… 妈好着哩…… 你别牵挂……”,挂了视频,我再也忍不住,哭着说 “阳阳…… 妈想你…… 妈等你回家……”,却又赶紧擦干眼泪,怕我妈告诉儿子。

    后颈的麻意袭来时,我正把陈阳的棉衣拉到身边,用手摸着缝好的袖口,又摸了摸口袋里的红枣干和葡萄干,嘴里念叨着 “阳阳…… 冷了就穿棉衣…… 饿了就吃红枣…… 妈等着你来拿……”。我感觉自己的力气在慢慢消失,却还是紧紧攥着棉衣的衣角,怕儿子回家找不到 —— 我多希望能再看他一眼,帮他整理好棉衣领口,像他小时候那样。

    三、病榻外的暖阳

    再次醒来时,我身上还带着淡淡的中药味,低头一看,自己正站在土坯房门口,手里端着给李秀莲煎药的粗瓷碗 —— 穿越结束了。

    走进土坯房,炕头围着很多人,陈阳穿着藏青色棉衣,跪在炕边,手里攥着李秀莲的手,眼泪掉在她没缝完的棉线上。他看见我,哽咽着说 “我妈…… 她给我的棉衣缝了三层绒…… 袖口还藏着生姜片…… 口袋里的红枣干都是我爱吃的大颗……” 他从棉衣内袋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那双羊毛手套,针脚歪歪扭扭,却格外厚实:“这是我妈织的吧?她总说手织的暖和……”

    我妈递给陈阳一张纸条,是李秀莲写的,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 “阳阳:新疆冷,别用冷水洗手;每天吃 3 颗红枣;棉衣破了就自己缝,妈教过你;别牵挂妈,好好教娃……” 陈阳看着纸条,眼泪掉得更凶了:“我妈总说不冷,却给我缝这么厚的棉衣…… 我还说学校发了手套,让她别织……”

    后来我才知道,李秀莲走的前一天,还在让我妈帮她给儿子的棉衣缝最后几针,嘴里念叨着 “阳阳的棉衣要缝完…… 他回家能穿上……” 村支书实在不忍心,给陈阳打了电话,他连夜从新疆赶回来,却还是没赶上见最后一面,只能抱着没缝完的棉衣哭。

    陈阳把李秀莲晒的红枣干分给了新疆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拿到一颗,他给孩子们讲妈妈的故事,说 “这是我妈妈晒的红枣干,她希望你们好好读书,走出大山”。孩子们用彩纸折了很多小棉袄,贴在教室的墙上,上面写着 “谢谢李妈妈”。

    现在,陈阳还在新疆支教,每年冬天都会穿上妈妈缝的棉衣,棉衣的袖口补了又补,却还是舍不得扔。他说 “这是妈妈给我缝的最后一件棉衣,穿着它,就像妈妈在我身边一样”。每年春节,他都会回来看李秀莲,在她的坟前放一颗红枣干,读学生的成绩单:“妈,您看,娃们又进步了,他们都记得您的红枣干……”

    风卷着土坯房门口的玉米秸秆,哗啦啦地响,像在应和陈阳的话。我看着炕头的旧相册,突然明白 “儿行千里母担忧” 不是一句空话 —— 它藏在李秀莲缝了三层绒的棉衣里,藏在她偷偷塞的生姜片里,藏在她临终前还在念叨的 “阳阳别冷着” 里。哪怕隔着千山万水,母爱也能跨越距离,给远方的孩子最温暖的守护。

    明年秋天,我还要帮李秀莲晒红枣干,陈阳说 “要让娃们都尝尝家乡的味道,让他们知道,有人在远方牵挂着他们”。我想,等红枣干晒好了,我会寄给新疆的学生,告诉他们 “这是李妈妈的牵挂,她在天上看着你们,希望你们带着这份爱,好好读书,成为像陈老师一样的人”。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