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其他类型 -> 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 第一百一十二章 第一百一十二章
- 时近中秋,博物院文创项目的节奏明显加快。项目负责人带来了新的任务:为即将到来的中秋节,推出一款能体现博物院文化、又兼具实用性和礼品价值的限定产品。
“主题是‘团圆’。”负责人说,“我们考虑做一款可以收纳月饼的提盒。既要美观,又要能安全承重,还要有美好的寓意。”
苏琳很快拿出了初步构思。
“我们可以以‘明月’和‘祥云’为核心意象,结合柳编的‘龟背纹’,寓意团圆美满,福寿绵长。”
她在草图上勾勒出一个圆形的提盒盖,中心是变形的龟背纹象征满月,周围环绕流云。
创意很好,柳青和周明编制速度也很快。
第一个完整的“月满乾坤”提盒样品诞生了,它通体采用天然麻柳条,盒盖中央,变形的龟背纹如一轮满月,纹理清晰而吉祥;周围,浅金色的流云纹线条流畅柔和,仿佛在缓缓飘动。
由于采用了色泽不一的柳条,在光线下,盒盖自然呈现出温润的光影过渡,宛如月光倾泻。整个提盒结构坚固,手感极佳,细节处处彰显匠心。
当柳青将这件作品呈现在项目组面前时,所有人都被震撼。
没有华丽的色彩,没有夸张的造型,但那种蕴含在天然材料、传统技艺和巧妙设计中的静谧力量,直抵人心。
“完美!”李主任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既有宫廷的仪式感,又有东方的诗意,还有手工的温度!”
苏琳看着柳青,眼中充满了敬佩:“柳青,谢谢你。这次合作,让我重新认识了什么是设计。最好的设计,是让技艺自己说话。”
柳青想起爷爷常说的话:柳条有自己的性子。此刻她更深信,只要尊重它、理解它,就能与它一起,创造出超越想象的美丽。
中秋的月亮,注定会因为这小小的柳编提盒,而多一份别样的温情。
博物院中秋提盒的爆红,让清河柳编工坊完完全全站上了流量之巅。
银行账户里的数字以惊人的速度滚动,采访的预约电话从早响到晚,甚至有几家知名的投资机构,直接派人带着意向书堵到了工坊门口。
柳青全部拒绝。
秦浩也再次抛出橄榄枝,说他的投资计划依然有效,同样被柳青拒绝。
消息像长了翅膀,在小小的清河镇乃至县里的商业圈炸开了锅。
“柳青是不是疯了?那可是浩宇集团!多少人求着他们投资!”
“小姑娘还是太年轻,被眼前的成绩冲昏头了,不懂资本的力量。”
“我看她是怕失去控制权吧?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能有什么大出息?”
“听说钱宏达在酒桌上都快笑死了,说清河工坊自断臂膀,等他拿到下一轮融资,碾死他们就像碾死蚂蚁。”
流言蜚语,如同初冬的冷风,无孔不入地钻进工坊的窗户缝。
这下投资的事情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
“青姐,我知道你担心什么。”周明找到柳青,语气急切:
“但有了他们的资金和渠道,我们一年内就能把门店开到北上广深!错过这个机会,我们可能要用五年、十年才能做到!”
张磊也拿出数据说话:“柳青,从财务模型看,仅靠我们自身的滚动发展,增速会很快遇到瓶颈。下一阶段的品牌建设、国际市场推广、研发投入,都需要巨额资金。拒绝所有资本,意味着我们可能……会错失窗口期。”
连刚刚关系缓和的父亲柳建国,也忍不住在饭桌上提了一嘴:“青丫头,资本不全是洪水猛兽。把握好度,借力打力,也不是不行……毕竟,大家都要吃饭,工坊规模大了,跟着你吃饭的人也多了。”
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漩涡,试图将她裹挟其中。
柳青有好几个晚上失眠,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反复拷问自己:拒绝一切,是不是真的太过理想化?是不是在阻挡工坊和乡亲们奔向更好的生活?
她走到院子里,看着月光下沉默的柳树,手指无意识地划过粗糙的树皮。
这些柳树,年年生长,不争朝夕,根系却在地下默默蔓延,越来越深,越来越广。它们不追求一时的繁花似锦,只遵循着自然的节律,坚韧而绵长。
那一刻,她忽然明白了。
第二天上午,工坊全体会议。
柳青说:“我昨晚想了一夜。想我们为什么要做清河柳编?是为了上市?为了成为亿万富翁吗?”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我承认,我最开始也是这样想的。但是后来,我只是想不让爷爷的手艺失传,想让李阿婆的绝技能吃上饭,想让村里的妇女们多一份收入,想让我们喜欢的东西,能被更多人看见、喜欢。”
“资本想的是什么?是规模,是增速,是市场占有率,是快速的、成倍的回报。他们很好,但他们要的快,和我们柳编的根,是相悖的。”
“我们的根是什么?是爷爷手下分毫不差的火候,是李阿婆脑子里那些快要失传的纹样,是每一个学徒手上磨出的茧子,是金丝柳需要三年才能长成的耐心!”
她的声音略微提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一旦接受了那种快,我们就不得不妥协。妥协用料,妥协工艺,妥协时间,最终,妥协掉我们的魂!我们会变成一家高效的、赚钱的柳编产品公司,但我们不会再是清河柳编!
“所以,投资,我们不再考虑。不是他们不好,而是路不同。”
“我们要做的,是一家能让手艺人生存得更有尊严,能对我们的柳编文化负责的公司!”
她转身在白板上写下了几个字“共建人计划”。
“前几天,我看了奶奶留下的一句话。”
“器为人用,方为活器。艺依人存,方为活艺。”这句话点醒了我,清河柳编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与人的深度联结,无论是制造它的人,还是使用它的人。”
“我们可以探寻这条路线,吸纳真正喜欢我们、认同我们理念的用户,和我们一起成长。”
她正式提出了酝酿已久的共建人计划。在新品上市前产品共创,通过专属平台发布设计概念和样品,邀请核心用户投票、提建议。
对于高端产品或重大创新项目,采用预售和众筹模式。提前锁定需求,按需生产,零库存压力,同时筹集研发和生产资金。
建立真正的用户社群,不只是卖货,更分享柳编文化、技艺故事、保养知识,或者组织线下体验活动。让清河柳编成为一个有温度的文化社群品牌。
每年从利润中划出固定比例,注入“创新传承基金”,并定期向“共建人”公示基金用途,让他们直观看到自己的支持如何帮助了技艺传承。
这个方案,没有描绘上市蓝图,没有承诺百倍回报,它朴实,甚至有些笨拙,却像一阵清风吹散了之前的沉闷。
周明眼睛亮了:“好!这才是真正的用户导向!”
张磊的大脑已经开始构思社群运营和预售系统的搭建方案。
爷爷微微颔首:“东西做给懂的人用,心里踏实。”
周明终于想通了,他举手说:“青姐,我们支持你!资本的路走不通,我们就自己把效率做到极致。”
王宝贵几个女孩子也大声附和:“青姐,你说得对。有些东西,比钱重要。”
王婶笑着说:“青丫头,我们这帮老妇女就知道,在这儿干活,心里踏实,也对得起自己。钱多钱少,够吃够穿就行!”
张晓雯几个出去过的说:“就是!去了别处,机器轰隆隆的,哪还有咱们手艺人的味道!”
声音此起彼伏,没有豪言壮语,却带着泥土般的朴实与坚定。
“共建人计划”首轮,以“四季·共生”为主题,精选了四件代表性作品进行众筹。页面不仅展示了精美产品图,更用短视频记录了李阿婆寻找材料、爷爷运用“蒸汽曲木”古法、年轻学徒一点点编织打磨的过程。
张磊优化了后台,设置了不同的支持档位。除了获得产品,支持者还可以获得“匠人签名感谢卡”、“线上工坊体验课名额”、甚至“清河村一日匠人体验”的机会。
上线二十四小时,支持人数突破三千,筹资金额达到目标额的 500%。
评论区支持声不断:
“不是为了买东西,是为了支持一种值得守护的生活方式!”
“看到了我奶奶那代人的影子,泪目。”
“已支持,请一定坚持下去!”
当张磊报出这个数据时,工坊里先是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王婶抹着眼角:“我就说,咱这手艺,有人认!”
柳建国看着屏幕上滚动的支持留言,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女儿所说的“价值”的含义。
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众筹,更是一次强有力的验证,在规模化、工业化之外,存在着另一条被市场认可、充满温情的商业路径。
工坊的事业,在深耕与开拓的战略下稳步前行。共建人计划积累了数万名核心用户,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一天,工坊接到了一封来自国家博物馆的正式公函,邀请他们参与一批馆藏明代宫廷柳编文物的修复工作。
这不仅是极高的荣誉,更是对清河柳编技艺水平的国家级认证。
爷爷柳明远抚摸着公函上鲜红的印章,久久不语。最终,他只说了一句:“这辈子,值了。”
与此同时,一场小小的欢送会在村委会举行。大学生村官江韩,即将赴意大利,攻读文化遗产管理硕士学位。
“当年和张磊一起来到这里,想着是用知识改变乡村。”
江韩感慨地举杯,“现在,我要去把世界先进的保护经验学回来。守护非遗,不止在清河,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
张磊用力拍了拍老同学的肩膀。他们的路,一个向内深耕,一个向外求索,终将殊途同归。
周末,柳家小院格外热闹。不仅柳明远在,张磊的爷爷也过来了。
两家人围坐在老柳树下,张铁山抿了一口茶,看向柳明远:“柳师兄,咱们认识一辈子了。青丫头是个有担当、有情怀的好孩子。我家小磊,别的优点没有,就是踏实、肯干,也装着咱们清河柳编。今天,我就厚着这张老脸,替我家孙子,向您提个亲……”
柳明远没有说话,只是拿起桌上的旱烟袋,慢悠悠地装上烟丝。
张磊和柳青都有些紧张,张老爷子提得太突然,柳建国被吓了一跳,他还答应妹妹安排柳青这周相亲呢!赶紧发信息拒了,顺便偷拍一下张磊给妹妹发过去。
柳明远点上烟,吸了一口,烟雾缭绕中,他看向张磊:
“说实话,你家小子一来,我就看着不错,”
他看看孙女和张磊,“就是不知道两个孩子的意思……”
张磊站起身,没有丝毫犹豫,向着柳明远和自己爷爷,深深鞠了一躬:“爷爷,柳爷爷。我向你们保证,绝不负柳青,也不负清河柳编。”
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朴素的承诺。
爷爷又看柳青,柳青有些害羞。爷爷点了点头,说:“好。”
一个字,柳青的终身大事就定下了。
张磊太激动了,不由得摘下眼镜擦了一下眼角。
柳青无意中看过去,在镜片后那双眼睛完全露出来的瞬间,猛地愣住了。
那双眼睛……没有了镜片的阻隔,看上去变得细长,带着一丝少年般的腼腆。
记忆的闸门轰然打开……一个模糊的少年的脸,与眼前这张成熟稳重的脸,在这一刻,完美地重合在了一起。
“是……是你?”柳青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当年那个混网吧的小子……”
张磊先是一怔,随即,脸上露出了一个极其罕见的、带着几分少年气的笑容。
他手指放在唇边,轻轻‘嘘’了一声,重新戴上眼镜,又变回了那个沉稳的张磊。
爸爸破产负债被迫离家那年,她回来的时候哭了一路,那个网吧的小网管跟了他一路,直到村口她停下堵住他,问他想做什么?
他挠挠头说“担心你想不开跳河”被她用书包揍跑了。
柳青皱着眉头小声问张磊“不对!老实交代你的年龄,我感觉你比我大!”
张磊低声说:“怎么可能,青姐,要用数据说话,我今年才二十六!比你小一岁!”
柳青仔细看了张磊一眼。
“老实交代,不然我举报你当年做童工!”
张磊:“……说来话长!”
两边老人根本没有在意他们的互动。
柳明远和张铁山正张罗着下棋,声音中气十足,父亲柳建国正在厨房置办酒菜,充满了家的温暖和喜庆……
次日清晨刚到工坊,柳青手机弹出一条新闻推送:“跨国威尔斯集团申请破产清算,CEO涉嫌多重犯罪被捕。”
柳青一惊,那个威尔斯不是很厉害吗?这就完了?是一个吗?
她放下昨天与张磊一起用回收材料编织的破茧纹杯垫,又重新把新闻读了一遍,确定是一家公司没错。
周明兴奋地跑过来:“青姐,你看你看,咱们上头条了!说咱是‘守护文脉的钉子户’!”
另一边张磊默默将威尔斯破产新闻拖进已归档文件夹,屏幕亮起新提示:国家博物馆发来明代宫灯修复进度表……
尾声。
傍晚,柳青陪着爷爷在河边柳林中散步。夕阳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光斑跳跃。
爷爷在一棵格外粗壮的老柳树下停住,指着树根旁冒出的几株嫩绿的新芽。
“看,老的还没倒,新的已经长起来了。”
柳青顺着看去,老树盘根错节,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新芽生机勃勃,预示着未来的希望。
正如柳编的传承,早已超越了技艺本身。它是土地里生长出的智慧,是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血脉……
故事,没有真正的结局。柳编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感谢各位书友的投票鼓励!也感谢投资的书友们!假期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