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逃荒有空间,全家魂穿古代搞事业-> 第478章 齐安再次奖赏桃源村 第478章 齐安再次奖赏桃源村
- 见议事厅内的气氛有些严肃,劝农使忽然轻笑一声,转向齐安说道:
"县令大人,咱们昨日在田间看见,这桃源村的村民都自发的去田里帮忙收割和搬运粮食,如此这般同心协力的景象可真是难得啊,不知是他谢广福一家人缘好,还是这里的村民都如此淳朴?"
这话一出,厅内紧绷的气氛顿时松弛了不少。
齐安脸上也露出了笑容,顺着话头问道:"说起谢广福,本官倒是好奇,这‘百日收’稻种,他是从何处寻来的?如此祥瑞,此前竟闻所未闻。"
谢里正连忙躬身回答:"回大人,这稻种最初是广福家在县里的‘四海奇珍坊’售卖的,说是海外来的稀罕物。当时村里人还将信将疑,也是广福提议我们试种新品种,大家也是相信广福的为人,才跟着种的。"
"四海奇珍坊?"
齐安闻言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原来是那里!这就难怪了!那奇珍坊里果真是四海奇珍尽揽,无所不有!不瞒诸位,连我家夫人和小女都是那儿的常客,隔三差五就要去逛逛,买些新奇玩意儿回来。如今这奇珍坊,可算是咱们云槐县一块响当当的招牌了!"
督邮也捻须点头附和:"确实,下官内子也极爱那店的香皂,说是比澡豆好用得多。"
主簿笑着补充:"下官家的臭小子,前几日还缠着要去买什么...哦,木头片片,,说是可以把那些薄薄的木头片子搭建成一个屋子,一条船,可新奇了。"
"可见这谢广福不仅会建房和种地,经商也是一把好手。"
齐安心情颇佳,当即对主簿吩咐:"记录一下。谢广福引进、试种新稻种有功,特赏个人‘创新奖银’五百两!桃源村勇于试种,获得丰收,为全县乃至全州做出表率,赏村‘敢为人先奖’五百两!此一千两银子,皆从县衙专项奖金中拨付。"
谢里正和谢长河闻言,惊喜万分,连忙跪下叩首:"草民代广福及全村百姓,叩谢县令大人天恩!"
齐安虚抬一下手:"起来吧。此次‘百日收’大获成功,本官回去后,定会向州府乃至朝廷详实禀报。届时,你们桃源村迎来的,恐怕就不止是本官这区区五百两的奖赏了。县里这份奖励,你们要好好规划使用,切莫辜负了这份期许。"
"是是是!小老儿谨记大人教诲!定不负厚望!"谢里正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
今年的奖银比去年的百两翻了数倍,这可是对他谢里正、谢广福乃至桃源村最直接的肯定了。
齐安又转向劝农使:"对了,昨日咱们见到那脱谷机,着实厉害。一日便可脱粒万斤粮食。你这几日好好询问一下,此种脱粒机结构如何,能否大量制作?若是能大量制作,不仅我县农事效率将大大提升,上报朝廷更是大功一件。届时,县里不介意再设一个‘创新奖’!"
劝农使连忙应下:"下官明白!那脱谷机确实巧夺天工,若真能推广,不知能为天下农人节省多少人力物力,其价值,恐不在‘百日收’之下!下官定会仔细查问。"
一番问答嘉奖之后,今年的"打里正"总算宣告结束。
齐安满意地起身,似乎不经意地提了一句:"明日,该去桃溪村看看了,不知那赵里正如今将村子治理得如何了。"
他这话带着一丝调侃,去年桃溪村可是被他们狠狠“敲打”了一番,连九月的月银都推迟了一个月发放,几位属官也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准备看看桃溪村是否还是去年那副“落后”模样。
县令说罢,便带着一众属官回淮月楼歇息去了。
县令一走,谢里正也急着出门。
谢长河连忙追问:"里正爷,您这是要去哪儿?"
谢里正一边快步往外走,一边头也不回地说:"哎呀,你没听县令大人说么?明日就要去桃溪村‘打’赵老七那个老儿了!我不得赶紧去给他通个气,让他做好挨‘打’的准备!"
谢长河了然,不禁失笑:"今年赵叔可不怕‘打’。他们桃溪村如今和去年相比,简直是脱胎换骨,长进了不知多少呢。"
谢里正闻言,停下脚步,得意地哼哼两声:"那还不是多亏了咱们桃源村的宝贝广福!要不是广福也去他们村搞村建理事会,带着他们规划,他们村现在怕是还在抓瞎呢!那什么鱼塘、荷塘、果园、菜地的,光靠他们自己能捣鼓起来才怪!"
"是是是,您说得对。"谢长河笑着应和。
"那里正爷您快去吧,我收拾好这些册籍,锁好门也得赶紧回家了。我家今天也开镰呢,我弟和我爹娘早就在田里忙活了。"
"行,那你忙完就赶紧回吧。"谢里正摆摆手,揣着给赵老七报信兼炫耀的心思,风风火火地往桃溪村去了。
今天是开镰的次日,谢家剩下的五亩稻田便成了年轻人们的“试炼场”。
五个皇表弟、谢文,连同几位主动请缨实战的崇实学院学子,拍着胸脯向谢广福和李月兰保证,这五亩田就交给他们,定不负重托。
李月兰和谢秋芝今天要留在家里,将昨天收割回来的一万多斤稻谷抓紧时间晾晒,便没跟着下田。
谢广福也乐得放手,有了昨天的打样,今天就由着年轻人们去折腾,他自己还有更要紧的事——明天定制的大石磨就要送货上门了,磨坊最后的收尾工作今天必须完成,他得去现场监工。
偌大的庭院里,金黄的稻谷从麻袋中倾泻而出,很快在地上铺开了厚厚一层。
“娘,就算咱家院子大,要想把这一百多袋谷子都摊开晒透,也远远不够啊。”
谢秋芝看着才倒出二十几袋就几乎铺满半个院子的谷子,有些发愁。
李月兰手里还拿着耙子,直起腰,擦了擦额角的汗,也面露难色:“是啊,这谷子不晒干,堆着容易发霉,可就糟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