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侦探推理 -> 回头无岸-> 第49章:现实的铜墙铁壁——初探受挫

第49章:现实的铜墙铁壁——初探受挫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希望的火花,在现实的铜墙铁壁上撞得粉碎。

    起初,她以为凭借现代科技的助力,寻回失落的过往不过是时间问题。DNA数据库,这个听起来冰冷而精准的名词,曾让她在无数个不眠之夜抱以热切期望。她想象着数据流在虚拟空间中交汇、比对,最终锁定那个与她共享血缘的亲人。她甚至幻想过匹配成功后的场景:一通突如其来的电话,一个陌生而激动的嗓音,一段分隔多年终得重逢的戏剧性转折。

    然而,现实递来的是一张格式标准、措辞严谨的通知函,或者更可能,只是一封自动发送的电子邮件。没有感情,没有温度,只有一行行印刷体的结论。她的DNA样本,那个承载了她全部生物密码与血缘呐喊的微小物质,在庞大如星海的国家数据库中游弋、比对,最终如石沉大海,未能激起一丝涟漪。没有近亲匹配,没有远亲线索,甚至连一个可疑的、需要进一步验证的模糊结果都未曾出现。她就如同生物学上的一个孤点,漂浮在由无数互联血脉组成的网络之外,孤独而突兀。

    技术人员用平淡无奇的口吻解释着各种可能:或许她的亲人从未被收录入库,或许地域性数据库建设存在差异,或许……样本本身并无问题,只是命运并未安排这次数据层面的相遇。她听着那些术语——“种群特异性”、“等位基因频率”、“随机匹配概率”——它们像一堵堵无形的墙,将她与那个渴望的结果冷冷隔开。科学是精准的,但它的精准此刻只服务于一个冰冷的事实:此路不通。

    带着一丝不甘,她将目光转向了看似无远弗届的互联网。她在大大小小的寻亲网站、论坛、社交媒体群组里发布了信息。她仔细描述了记忆中那个模糊的家:总是轰鸣的钢厂,门前浑浊却承载了无数童年嬉戏的河流,空气里弥漫的煤灰和铁锈的气味,还有弟弟那双清澈却总带着怯懦依赖的眼睛。她尽可能勾勒细节,生怕漏掉任何一点可能触发记忆的钥匙。

    反馈起初零星而来,带来一阵阵短促的心跳加速。但很快,希望的微光就被现实的荒谬与恶意所淹没。多数帖子沉底,无人问津,被淹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洪流里。偶尔的回复,多半是些毫无帮助的“加油”、“祝福”或者完全离题的闲扯。

    更令人沮丧的是,那些主动找上门来的“知情者”。一条私信跳出来,声称自己老家就在那样的钢厂边上,小时候似乎听说过类似的事情,语气笃定,细节竟也能模糊对上几分。她的心瞬间被攥紧,颤抖着手指与之交谈。对方先是表示同情,继而话锋一转,暗示信息不易获取,需要打点关系,继而直白地索要“辛苦费”、“信息费”,并信誓旦旦保证钱到即告知关键线索。她半信半疑地试探几句,对方便显得不耐烦,催促的语气中漏洞渐多。最终,在她要求更具实质性的证据或先提供部分信息时,对方瞬间沉默,拉黑,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次,两次……她经历了数次类似的骗局。每一次,从最初的信以为真、心跳如鼓,到中间的疑虑丛生、挣扎权衡,再到最后的真相大白、失望愤怒,都像一次小型的凌迟,消耗着她本就稀薄的情感储备和本就拮据的经济资源。网络世界放大了人性的善,但更无限放大了个体的恶。它给了希望一个看似广阔的舞台,却也同时布满了陷阱与虚妄。她意识到,在这片虚拟的海洋中,她不仅是在打捞记忆的碎片,更是在与无数精心伪装的贪婪与欺骗搏斗。

    传统的纸媒,曾是另一个寄托希望的方向。她咬牙从生活费中挤出一点,在一家发行范围较广的晚报中缝登载了寻亲启事。她想象着那份泛着油墨香的报纸被送入千家万户,或许其中某一户,正有一位老人戴着老花镜,无意间瞥见这则小广告,然后猛地想起多年前的往事。

    她每天都会去报摊查看那份报纸,看着自己的那几行小字挤在各种各样的广告中间,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一天,两天,一周,两周……报纸一期期出版,她的启事如同投入浩瀚湖面的一粒沙,没有回响,甚至连一丝涟漪都未曾看见。时代早已变迁,读报的人群日益萎缩,不再是信息传递的主流渠道。那份刊载了她希望的报纸,或许大多直接被丢进了回收站,连被翻开的机会都没有。这笔有限的投入,如同一声轻微的叹息,消散在无人听见的空气里,连回音都吝于给予。

    而所有努力背后,那最根本、最致命的障碍,愈发清晰地凸显出来——时间与地域的模糊。

    她无法确定具体的年份。记忆是碎片化的,没有清晰的编年史。那场别离发生在她多大?五岁?六岁?还是七岁?那时的弟弟又有多大?三岁?四岁?记忆中的季节是夏天还是冬天?年份的模糊,使得任何基于时间线的追溯都变得困难重重,无法与确切的历史记录、户籍档案或迁徒信息对应。

    更大的困扰来自于地理。 “钢厂”和“河”——这几乎是中国北方无数工业城市的标准配置。鞍钢、包钢、武钢、太钢……以及无数大大小小已然倒闭或改制的地方性钢厂,几乎每一座钢城的旁边,都有一条被工业废水或多或少污染过的河流。它们大同小异,都有着高耸的烟囱、庞大的厂房、轰鸣的机器、成群结队的工人宿舍以及那些面貌相似的生活区。她的家,究竟是这千百个“钢厂”中的哪一个?记忆中的那条河,又是哪一条河流的支脉或片段?

    她试图抓住更多细节:家属院门口是不是有一棵特别老的大槐树?厂区礼堂是否经常放露天电影?附近有没有一个总是飘着焦糖香味的小卖部?……但这些细节同样普遍,缺乏独一无二的辨识度。每一个从类似环境走出来的人,或许都能勾勒出相似的图景。它们无法指向一个确切的地点,反而更像是一个时代、一种生活模式的共同烙印。

    她站在中国地图前,目光掠过北方的广袤区域,从东北的重工业基地到华北的工业重镇,无数个可能的地点像星星一样闪烁,每一颗都可能曾是她的家园,每一颗又都遥不可及,无法确认。这种无处着力的感觉,比明确的拒绝更令人绝望。她是在与一个模糊的巨影搏斗,每一次出拳,都只能击中空气。

    希望,如同被短暂点燃的火柴,一次次在黑暗中划亮,映照出脑海中弟弟那双怯懦而依赖的眼睛,那眼神是她全部勇气的来源。但旋即,现实冰冷的墙壁便吹来一阵风,将这点微弱的光亮迅速熄灭,留下更深的黑暗和刺鼻的硫磺味。

    一次次的循环:鼓起勇气,尝试新方法,遭遇挫折,失望而归。巨大的无力感像潮水般一波波袭来,几乎要将她的脊柱压弯,将她按倒在绝望的泥潭中。她开始失眠,食欲不振,长时间地对着地图或电脑屏幕发呆,外界的声音变得遥远而隔膜。自我怀疑开始啃噬她的内心:是不是记忆出了错?是不是这一切都只是她因孤独而产生的幻想?或许弟弟根本不曾存在?或许那所谓的别离,只是幼年心灵对某种创伤的扭曲解读?

    放弃的念头,如同诱人的低语,开始在她最疲惫的时刻响起。告诉自己算了吧,接受现实,过好眼前的生活,不要再进行这场看似徒劳、耗尽心血的无望追寻。

    但每当这个念头浮现,那个梦境便会不期而至。弟弟的眼睛,在那片混沌的、无法记住具体情节却总能记住情绪和那双眼睛的梦境里,无比清晰。那眼神里有恐惧、有茫然,但更深处,是一种全然的、毫无保留的依赖。他依赖着她这个姐姐。她曾是他在那个模糊而冰冷的世界里,唯一的保护和温暖来源。

    她抛弃了他吗?在无法抗拒的力量下,他们失散了。但这不是放弃寻找的理由,而是必须坚持下去的诅咒。她不能让他永远停留在那个无助的年纪,用那双眼睛永恒地凝望着被抛弃的恐惧。她不能让自己余生都活在“我本可以试一试”的悔恨之中。

    现实确实是铜墙铁壁,冰冷、坚硬、看似不可逾越。它由庞大的官僚系统、冰冷的数据逻辑、人性的幽暗面、时代的变迁和记忆的不可靠共同铸就。

    然而,有一种力量,同样坚硬,同样持久,甚至更为古老。它源于血脉深处最原始的呼唤,源于承诺重于泰山的责任,源于一个姐姐无法放下的执念。这执念,或许无法像钻头一样立刻凿穿现实的铁壁,但它足够持久,足够专注,足以在最坚硬的铜墙之上,留下磨蚀的痕迹。

    于是,她擦干不知不觉流下的眼泪,深吸一口气,再次坐回电脑前。数据库无果,网络虚妄,报纸过时,地域模糊——这些挫折与其说是路的尽头,不如说是帮她排除了错误的方向。

    铜墙铁壁依然矗立,但它并非毫无缝隙。它只是要求她付出更大的代价,拥有更坚韧的神经,采用更迂回的策略,以及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她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模糊的记忆碎片,试图用成年人的逻辑和知识去分析、拼接。她查阅中国北方各大钢铁企业的历史、分布、甚至职工社区的特点。她加入更具专业性的地方史、工业史论坛,不再漫无目的地发帖,而是尝试提出更具体、更技术性的问题。她联系了那些可能提供帮助的公益组织,了解他们成功案例中的方法与路径。

    寻找的过程,从此不再仅仅是情感的冲动,而变成了一项艰苦卓绝的项目管理。它需要智慧,需要耐心,需要资源,更需要一种在无数次被现实击倒后,还能咬着牙爬起来,对着那堵铜墙铁壁说“再来”的倔强。

    现实的铜墙铁壁,让她初探受挫,几乎体无完肤。但它未能将她压垮。那双梦中的眼睛,赋予了她另一种钢铁般的意志——一种属于寻找者的,沉默而坚韧的意志。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