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侦探推理 -> 回头无岸-> 第50章:深入迷雾——走访与档案的困境 第50章:深入迷雾——走访与档案的困境
- 蓝溪坐在返回的火车上,窗外是飞速倒退的北方平原。冬日的田野一片灰黄,裸露着沉寂的土地,偶尔掠过的村庄也显得萧索而疏离。她的脸映在冰冷的车窗玻璃上,眼神里盛满了与窗外景致一般的疲惫与荒芜。这趟短暂的“假期”结束了,带回来的不是希望的线索,而是更深重的无力感和几乎耗尽的积蓄。
数据库的冰冷拒绝,网络的虚妄陷阱,报纸的石沉大海——这些数字时代的挫折,至少还隔着一层屏幕,一种虚拟的距离。而当她决定采取最原始、最直接,也注定是最艰难的方式——亲身踏入那片可能埋葬着她过去的土地时,现实的铜墙铁壁才真正以最具体、最粗粝的质感,碾压过来。
她的计划看似清晰理智:根据那几个模糊的关键词——“北方”、“工业城市”、“有大型钢厂”、“临河”,在地图上圈出几个可能性最大的城市。A市,著名的老工业基地,曾有钢铁巨擘屹立数十年;B市,依托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新兴钢城;C市,老牌重工业城市,虽钢厂已衰落,但格局仍在……她利用工作室难得的几天调休,加上咬牙请的事假,凑出了一小段完整的时间。她 meticulously 规划了路线,买了最便宜的慢车票,预定了青年旅舍的床位,像一个奔赴前线的战士,带着一种悲壮的决心,踏上了这片广袤而陌生的北方土地。
然而,理论上的推演,一旦落入现实的复杂经纬,立刻显得苍白无力。
A市,她抵达的第一站。走出火车站,扑面而来的并非记忆深处那种混合着煤灰和铁锈的熟悉空气,而是所有大城市共有的、尾气与尘埃交织的味道。城市天际线被玻璃幕墙的写字楼和新建的住宅小区占据,她凭着手机地图,辗转找到传说中的“钢厂生活区”。
眼前的景象却让她心头一沉。哪里还有什么浓荫蔽日的老树、红砖斑驳的筒子楼、喧闹嘈杂的家属院?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巨大的、被围墙圈起来的建筑工地,塔吊林立,建筑设备的轰鸣声沉闷而持续,仿佛在宣告一个时代的彻底终结。围墙上的效果图描绘着未来高档住宅小区的鸟语花香,与她的记忆(或者说,她对记忆的想象)形成了尖锐的讽刺对比。
她不死心,沿着工地围墙走了很远,终于在一条即将被拆迁的老街尽头,看到几个坐在小马扎上晒太阳的老人。他们面容苍老,眼神浑浊,仿佛是被时代快车遗忘在站台的最后旅客。
她鼓起勇气,上前蹲下身,用尽可能清晰的语调,描述着她记忆里的家:很大的钢厂,附近有一条河,河水不那么清,河岸有野草和小路……她提到可能的时间,二十多年前?她描述弟弟的样子,瘦小,怯生生的……
老人们听着,脸上露出茫然甚至有些戒备的神色。一个戴着旧棉帽的大爷挥挥手:“钢厂?老早拆啦!人都搬走喽,散啦!哪找去?”另一位老太太倒是热心些,眯着眼想了一会儿:“闺女,你说这……太模糊啦。咱们这地界儿,过去好几个大厂子呢,哪个厂没条河沟子?你说的弟弟……丢孩子的事,唉,那年头好像听说过,又好像没有……记不清喽,老糊涂啦。”
她换了几处类似的地方,得到的回应大同小异。不是茫然的摇头,就是碎片化的、无法验证的“好像听说过”,再或者就是对她这个陌生来客的警惕打量。时间这把无情的刻刀,不仅改变了城市的肌理,也磨平了人们记忆中的棱角与细节。那些可能承载着关键信息的老人,或已离世,或已搬迁,或如同风中残烛,记忆的火光摇曳不定,无法照亮她前行的黑暗。她感觉自己像一个在巨大废墟上盲目挖掘的考古学家,手中的工具却只有一双肉掌,徒劳地试图从一片混沌中拼凑出完整的图案。
在B市,情况稍好一些。那座庞大的钢厂还在运转,巨大的厂区和高耸的烟囱依然昭示着工业的力量。她找到一片看起来年代最久远的工人新村。这里的楼宇更加破败,楼道里堆满杂物,空气中弥漫着老旧社区特有的生活气息。
她重复着在A市的动作,试图与小区里带孩子的老人、下棋的大爷们搭话。有些人因为身处其中,提供了更多细节:厂子哪个分厂的?炼钢还是轧钢?河是哪一段?当年厂子效益好的时候如何,后来下岗潮又如何……但这些细节反而让她更加混乱。她无法确定这些信息哪些能与她的记忆对应,哪些只是对方泛泛的回忆。她听到好几个不同版本关于“丢孩子”的模糊传闻,但一深究,时间、地点、人物全都对不上,更像是一种对普遍苦难年代的集体记忆模糊。
她像个无头苍蝇,在这巨大的、迷宫般的城市里穿梭。依靠着手机导航和两条腿,日复一日地行走在陌生的街道上,试图从某个转角、某扇窗户、甚至某个路人的面容上,捕捉到一丝熟悉的幻影。寒冷的风刮在脸上,像刀子一样。她的脚底磨出了水泡,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晚上回到拥挤嘈杂的青年旅舍,躺在窄小的床上,身体疲惫到了极点,大脑却因为焦虑和失望而异常清醒。孤独感如同冰冷的潮水,彻底淹没她。在这千万人口的城市里,她的寻找如同一声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呼喊,连回声都没有。
身心俱疲之下,她想到了最后,或许也是最应该第一时间求助的力量——公安机关。
她选择了B市一个管辖那片老工人新村的派出所。派出所的门脸不大,里面光线有些暗,人来人往,充斥着各种日常的纠纷与忙碌。她等了很久,才轮到一个机会,向一位看起来经验丰富、面容疲惫的中年民警说明情况。
她的叙述因为紧张和期待而有些颠三倒四。她尽可能地清晰:寻找失散多年的弟弟,大概二十年前,可能在钢厂附近,弟弟当时大约三四岁,自己五六岁……她提到了DNA比对无果,提到了模糊的记忆。
那位民警听着,眉头渐渐锁紧。他表达了对她遭遇的同情,语气里带着一种见惯人间悲欢的温和无奈。但随后,他提出的问题每一个都像一记重锤,敲碎她刚刚燃起的微弱希望。
“具体是哪一年,能精确到月份吗?”
“弟弟的大名是什么?你当时的名字呢?父母的名字?”
“当时是在哪里走失的?具体地点,比如哪个街道,哪个厂区门口?”
“当年有没有及时报案?在哪个派出所报的案?有没有报案回执或记录编号?”
蓝溪哑口无言。她一个都答不上来。时间是大致的年份,名字全是记忆里的乳名甚至模糊的称呼,地点是“钢厂附近”、“河边”,报案?她那时太小,根本不知道父母或养父母是否报过案。
民警叹了口气,语气更加为难:“姑娘,不是我们不帮你。你看,第一,你这查询是跨区域的,我们这里的系统权限主要管本辖区,你要查全国范围或者跨省市的失踪人口数据,需要更高级别的权限和更完备的手续。第二,你说的时间,二十多年前,那时候很多档案都是纸质的,保存条件有限,有没有遗失、有没有损坏、甚至当时有没有详细录入,都很难说。就算还在,浩如烟海,怎么查?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你什么准确信息都没有,这……这简直是大海捞针啊。我们就算想帮你,也无从下手。”
他建议她,如果可能,最好能回到她最初生活过的、疑似的地方,找到当年可能接警的派出所,提供尽可能准确的时间点和人名(哪怕只是乳名),或许还有一线希望。但这对蓝溪来说,几乎是一个无解的循环:她正是因为无法确定“最初的地方”,才像没头苍蝇一样四处碰壁。
她又尝试了另一两个派出所,得到的回应几乎是一样的。程序、规章、权限、年代久远、信息模糊……这些词汇构成了一堵无形但却无比坚硬的墙。民警们的同情是真实的,但爱莫能助也是真实的。庞大的国家机器有其运转的规则和效率边界,无法为一个如此模糊不清、缺乏关键索引的陈年旧事而无限度地投入资源。她的个人苦难,在庞大的系统面前,显得如此渺小,不足以撬动那严格遵循程序的齿轮。
走访与档案,这两条看似最直接、最传统的路径,将她引入了更深的迷雾之中。
实地走访,面对的是被时间冲刷得面目全非的物理空间和人类记忆的不可靠性。她像一个在废墟上寻找特定足迹的人,却发现整个废墟都即将被推平重建,连曾经的居民都已四散,无法指认。
求助警局,面对的是庞大系统固有的程序壁垒和历史档案管理的现实困境。她的故事缺乏打开这扇门的精确钥匙,所有的努力都被“不符合程序”、“无从查起”温柔而坚定地挡了回来。
希望的火花,在这次孤注一掷的北上之旅中,非但没有重新燃起,反而几乎被彻底扑灭。她带着一身的疲惫、满心的失望和空空如也的钱包,回到了她熟悉的城市。火车轰鸣着驶入站台,窗外是流光溢彩的现代都市夜景,与她刚刚离开的那些灰暗、挣扎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的老工业城市仿佛是两个世界。
她走出车站,融入熙熙攘攘的人流。没有人知道她刚刚经历了一场怎样身心俱疲的战役,也没有人关心她怀揣着怎样一个沉重而破碎的梦想。现实的铜墙铁壁,这一次不仅冰冷坚硬,更具体成了推土机的轰鸣、老人茫然的摇头、民警无奈的叹息,以及她自己磨出水泡、疼痛不止的双脚。
迷雾更深,前路似乎更加渺茫。但在这极致的疲惫与失望的谷底,某种极其坚韧的东西,似乎也在悄然孕育。绝望的土壤,有时也能开出最倔强的花。她知道,直接的道路已经全部试过,并且碰得头破血流。接下来,如果还要继续,就必须寻找更迂回、更需要耐心、甚至更需要运气的方法了。
不能放弃。那双梦中的眼睛,是她穿越这重重迷雾的唯一指引。
下一站,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