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侦探推理 -> 回头无岸-> 第六十九章 班主之忧 第六十九章 班主之忧
- 氍毹之上的光华愈是璀璨夺目,台下落幕后的那个身影便愈是显得清冷孤绝。这种极致而诡异的反差,如同墨汁滴入清水,日益清晰地晕染、扩散,最终全然落在老沈头那双看尽世情、洞悉人性的昏花老眼之中。他人老成精,在这名利与血泪交织的梨园行里翻滚了一辈子,见过太多惊才绝艳却最终被自身心魔或外界浮华吞噬殆尽的苗子。他早已敏锐地洞察到,“晓云”——或者说,那个被他从人市尘埃里捡回来的陈浩——内心深处盘踞着某种极沉重、极黑暗的结,那绝非寻常的孤僻性情或艺术家式的沉溺所能解释。台下那副冰封般的沉默、那种与周遭沸腾人世格格不入的疏离与淡漠,绝非一个正常年轻人该有的心性气象,那更像是一种受过致命内伤后的彻底闭锁,一种将全部生机与热力逼入舞台幻境后、现实躯壳必然呈现的枯槁与死寂。
老沈头能清晰地感知到,那孩子身上仿佛始终笼罩着一层驱之不散的阴翳,即便在盛夏最炽烈的阳光下,也透着一股子从骨缝里渗出的阴寒之气。那并非肌体之疾,而是灵魂受创后难以愈合的创口所散发的冷意。他见过陈浩演完《窦娥冤》那般撕心裂肺的苦戏后,独自一人蜷缩在后台堆砌旧箱笼的阴影里,眼神空茫地投向虚空某处,仿佛整个魂灵都被刚才那场情感的倾泻掏空了,徒留一具微微战栗的冰冷躯壳;他也留意到,这孩子对所有人,包括对他这位有再生之恩的师父,都保持着一种看似恪守礼数、实则难以逾越的、冰封般的距离感,那是一种浸入骨髓的警惕与防卫,仿佛一头在幼年遭受过极度创伤的野兽,即便面对唯一的庇护者,也无法完全卸下与生俱来的、保护自己的硬壳。
这种日益深重的状态,让老沈头内心深处涌起一股强烈的不安与日益沉重的忧虑。他最为担忧的,是这孩子“入戏太深”。梨园行自古流传着一句老话:“不疯魔,不成活。”意指演员需有全身心投入、乃至忘我的痴迷,方能成就极高的艺术境界。但这句箴言的背面,也隐藏着一句无声的警告:疯魔过头,便可能真的“成活”在戏里,人戏不分,最终迷失自我,再也寻不回现实世界的锚点。他看得分明,陈浩的投入,早已超越了寻常意义上的“敬业”或“痴迷”,那更像是一种近乎自毁式的献祭,将现实中所有无法消解、无处安放的巨大痛苦与情绪,毫无保留地、疯狂地砸进戏里,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这种演法,固然能爆发出摧枯拉朽、直击灵魂的舞台感染力,却也是对自身心神最残酷的耗竭与撕裂。老沈头害怕长此以往,那根早已绷紧至极限的心弦,会于某一场极致燃烧后骤然崩断,届时,台上那个光芒万丈、颠倒众生的“陈老板”恐将轰然崩塌,台下这个本就摇摇欲坠的陈浩,也可能随之彻底迷失,万劫不复。
而他更深层、更隐晦的恐惧在于,他隐约感觉到,那孩子并非仅仅是单纯地沉溺于戏中情感而难以自拔,其根源,恐怕是被某种更为具体、更为黑暗的自身心结所吞噬、所驱动。那冰封的表象之下,似乎涌动着仇恨与绝望的炽热熔岩。凭借多年江湖阅历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老沈头模糊地触摸到,陈浩心中必定埋藏着一段落极其惨痛、甚至血腥的过往,那过往如同一个巨大的、贪婪的黑洞,正持续不断地吸食着他现实生活的生命力,并将之转化为舞台上那种近乎妖异的、摄人心魄却也令人隐隐不安的黑暗能量。他害怕这孩子最终会被那内心深渊里的黑暗彻底吞噬、异化,走向一条自我毁灭的不归路。
出于一种近乎父辈的深沉责任与难以言表的焦虑,老沈头曾数次尝试着,以尽可能自然、委婉的方式,去触碰、去开导。在某次陈浩演完《荒山泪》,整个人仿佛被抽干了魂魄,眼神涣散地坐在妆镜前时,老沈头递过一碗一直温着的冰糖雪梨汤,状似随意地开口,声音却带着不易察觉的沙哑:“今儿这出《荒山泪》,你那段【滚绣球】……情绪给得太足了,足得都快溢出来了,砸得人心口疼。孩子,戏文是假的,桥段是虚的,但咱投入的心血是真的。可再真的情,也得知道收放,讲究个火候。老是这么不管不顾地往外掏,往外泼,心可就真被掏空了啊……”
陈浩闻言,眼睫极轻微地颤动了一下,并未抬头,只是伸出那双犹自带些微颤的手,恭敬地接过汤碗,语气是一贯的平稳与疏淡:“谢师父牵挂,弟子……记下了。”那回应,规矩得挑不出半分错处,却也冰冷得没有任何涟漪,如同一堵光滑坚硬、冻结千年的冰墙,将一切试图渗入的关怀与探询,轻轻巧巧地、彻底地反弹回去,不留丝毫缝隙。
又一次,老沈头借着细抠《霸王别姬》中虞姬自刎前那抹凄艳决绝笑意的分寸感,试图将话题引向更深处:“这‘笑’……嗯,把握得刁钻,凄美,抓人,是地方。但晓云啊,你得时刻拎得清,台上那是虞姬的笑,是楚霸王的妃子的笑,是戏里的‘彩’,是勾栏瓦舍里卖钱的玩意儿!下了台,咱就得把这‘笑’,这‘悲’,这所有的浓油赤酱、七情六欲,统统给我摘干净,卸下来!绝不能让它长在身上,钻进心里头,成了甩不掉的痦子!咱们戏子,是在假扮悲欢,可万万不能真把自个儿的魂儿,丢在那三尺戏台子上,再也捡不回来!”
他说得语重心长,几乎带上了几分近乎哀求的恳切,浑浊却锐利的老眼紧紧攫住陈浩的脸,试图从那深不见底的眼眸深处,捕捉到一丝一毫的松动、认同或哪怕是细微的波动。
陈浩只是安静地垂眸听着,面上无波无澜,待老沈头话音落下,他便从善如流地微微颔首,应道:“师父教训的是,弟子明白。戏是戏,人是人,下了台,自当分清。”他应答得飞快,语气平稳得如同背诵戏文,仿佛只是在重复一句早已镌刻于心、正确无比却毫无实际重量的行内格言。然而,他那双眼睛,却依旧如同两口吞噬一切光线的幽深古井,井水冰寒刺骨,纹丝不动,映不出任何外界的光亮与温度,也窥不见丝毫内里的真情与波澜。那恭敬顺从的姿态之下,是一种令老沈头感到阵阵心寒的、彻底的封闭与疏远。
老沈头于是彻底明白了,所有苦口婆心的开导与隐晦的劝诫,对于这个内心早已筑起铜墙铁壁、甚至可能已被黑暗侵蚀核心的孩子而言,都如同雨水击打在光滑无比的万年寒冰之上,除了留下转瞬即逝的湿痕,根本无法渗透分毫,更遑论融化那坚实的冰层。他所有的话语,似乎都未能真正触及那个被层层坚冰与黑暗包裹的、真实的核心。陈浩仿佛活在一个他自己亲手构建的、与外界彻底隔绝的冰冷世界里,那里只有舞台上的粉墨春秋、只有戏文里的爱恨情仇、只有那段不为人知却日夜啃噬他的黑暗过往,以及由此滋生出的、日益清晰狰狞的复仇执念。外人,哪怕是他这位于他有再造之恩的师父,也无法真正踏入那个世界半步,更无法给予任何有效的救赎。
这种清醒而无奈的认知,让老沈头感到一种深切的无力与巨大的挫败,随之而来的是更沉重、更窒息的担忧。他眼睁睁看着这孩子在这条看似繁花似锦、实则荆棘密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台上的光彩愈是炽盛,台下的沉寂便愈是浓重;技艺愈是精纯臻于化境,人味却愈是稀薄近乎于无。他像一尊被完美程式操控的演戏机器,精准无误地驾驭着澎湃的情感,却似乎彻底丧失了感受与回应真实人间烟火温度的能力。
老沈头甚至开始在某些夜深人静的时刻,陷入一种隐隐的后悔与自我怀疑:当初,是否真的不该将他领入吃这碗“开口饭”的行当?或许,这行当特有的极致情感投入与宣泄,非但未能缓解他内心的苦痛,反而加剧了他精神的撕裂,为他那黑暗的心结提供了一个看似正当、实则危险无比的出口,使得那致命的毒素得以周期性排遣却无法根除,甚至可能在其反复的滋养下愈发壮大、直至彻底反噬?但他更深知,世事没有如果。若非当年将他带回戏班,授其技艺,给他一碗饭吃,这孩子或许早已冻毙于那个寒冷的街角,或沉沦于更加不堪的黑暗境地。这似乎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无解死结。
时至今日,他所能做的,似乎只剩下一些苍白的、重复的、他自己都怀疑能否起效的告诫。每当看到陈浩下台后那副魂灵出窍般的恍惚模样,或是感受到那股生人勿近的冰冷气息时,他便会忍不住拄着烟袋凑过去,压低苍老的嗓音,带着无法掩饰的焦灼与忧虑,反复叮咛那些早已说了无数遍的话:“记住喽!下了台,就得把自个儿摘干净!彻彻底底摘干净!洗刷得一丝不剩!别让戏里的魂儿缠上你!勾住你!听见没有?!千万记住啊!”
陈浩每次都是同样恭敬地、毫无迟疑地回应:“听见了,师父。您放心。”态度无可指摘,眼神却依旧深不见底,古井无波,仿佛在无声地宣告:您的话,我听见了,但我有我自己注定要走的路,一条您无法理解、也无法阻拦的路。
老沈头只能望着他那日益清瘦挺拔、却也更显孤绝离群的背影,深深地、颤抖地吸一口早已熄灭的旱烟,任由那虚无的辛辣滋味弥漫口腔,却无法驱散心头那越聚越浓、几乎要将他淹没的不祥预感。他强烈地感觉到,这孩子正被一股来自遥远过去的、强大而黑暗的力量紧紧攫住、推动着,走向一个他完全无法干预、也无法预知的未来。而那未来,似乎与台上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全然无关,只与台下的冰封千里、暗流汹涌紧密相连。他感到自己正徒劳地试图拉住一个决意走向深渊的人,而对方甚至从不认为那是深渊,或许那正是他唯一认定的归途。这种深入骨髓的无力感,比任何身体上的衰老与病痛,都更让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感到疲惫和锥心的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