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网游动漫 -> 战锤:机油佬穿越纪-> 第313章 晶格编织(七更)

第313章 晶格编织(七更)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凭借其贤者级的理解能力与刚刚更新的庞大知识库,陈瑜在与联邦顶尖学者,尤其是斯科特等曲速专家的密集交流中,以惊人的速度消化并整合了关于曲速引擎的技术要点。

    他不仅理解了其基本原理和现有架构,更开始以自身来自战锤宇宙的、处理极端能量和复杂系统的独特视角,审视这项技术潜在的优化空间。

    就在一场关于高曲速下场稳定性瓶颈的讨论中,陈瑜的合成音平稳地切入,提出了一个经过初步演算的、系统的改良设想:

    “基于我对贵方曲速引擎技术架构的理解,以及对二锂晶体物理特性的数据分析,我认为当前系统存在两个关键的、并可被优化的节点。”他的机械触手在空中划过,调出了他刚刚构建的理论模型示意图。

    “第一,是关于能量聚焦核心——二锂晶体。”陈瑜的模型高亮显示了晶体结构部分,“二锂晶体虽然效能卓越,但其晶格结构在持续高能量负载下的渐进式相变和不稳定性,是限制曲速因子提升及长期运行可靠性的主要障碍之一。”

    他稍作停顿,让与会者理解他的判断,然后抛出了第一个具体方案:“我提议,研究并尝试合成一种全新的、具有更高能量通量耐受性和结构稳定性的复合晶体材料。

    在我的知识体系中,存在几种利用特定能量场进行‘晶格编织’的理论,或许可以引导原子排列形成更稳固的拓扑结构,类似于……一种在能量流中自我加固的‘能量海绵’,而非被动承受冲击的脆弱透镜。

    这有望显著提升引擎的功率上限和持续运行时间。”

    这个设想立刻引起了材料学家和凝聚态物理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替换二锂晶体?这可谓是对联邦曲速技术基石的一次大胆挑战。他们开始交头接耳,讨论着陈瑜提到的“晶格编织”理论的可行性,以及需要从哪些方面开始测试和验证。

    不等讨论平息,陈瑜紧接着抛出了第二个、更为宏大的设想:“第二,直接目标:提升曲速等级上限。”

    他的模型视角拉远,展示了整个曲速场生成系统的能量流图,“根据我的计算,现有引擎架构,在解决了核心材料稳定性并优化了场生成线圈的激发效率与协调算法后,其理论极限远不止于曲速六级。

    我们应当设定目标,将稳定巡航速度提升至曲速八级。”

    “曲速八级?!”一位资深推进理论专家忍不住惊呼,“那意味着能量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时空曲率的操控精度也需要达到一个全新的量级!现有的导航系统和结构完整性场可能都无法承受!”

    “正是如此。”陈瑜的合成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这不仅仅是更换零件,而是对整套系统进行协同升级。

    高曲速下的导航,需要引入对前方空间度规的实时超前预测算法,这或许可以借鉴我所在世界处理亚空间扰动的某些……滤波和插值技术。

    至于结构完整性场,则需要重新设计其能量分布模式,以应对更高强度的时空剪切力。”

    他提出的这两个设想——更换核心材料以突破基础限制,以及设定更高目标以牵引系统性升级——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两颗巨石。

    会场瞬间沸腾了!

    斯科特工程师双眼放光,摩拳擦掌,已经开始在心里盘算着如何改造他的“企业号”引擎了。

    理论物理学家们围绕着陈瑜展示的新算法模型展开了激烈辩论,评估着其数学上的严谨性与物理上的可实现性。

    材料科学家们则聚集在一起,兴奋地讨论着合成新型晶体的可能路径与需要突破的技术难关。

    原本计划中的技术交流,彻底变成了一场围绕曲速引擎未来发展的、充满激情与创造力的头脑风暴。

    陈瑜不再是单纯的求知者,而是成为了一个提出颠覆性方向、激发集体智慧的催化剂。

    他冷静地站在风暴中心,接收着各方反馈,不断微调着自己的模型和提议,同时也在联邦学者们针对这些高难度挑战提出的种种解决方案中,汲取着更精深的、关于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工程现实的宝贵经验。

    他不仅是在获取曲速技术,更是在引导和参与一场对其的“升级”。

    这无疑将让最终到手的技术蓝图,变得更具价值。

    陈瑜提出的两项核心设想——更换稳定晶体与提升曲速等级——如同投入静湖的两块巨石,在联邦学术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以其设想为蓝图,一场围绕曲速引擎技术升级的联合攻关迅速自发地组织起来。

    各方领域的学者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其中,各种基于陈瑜初始框架的细化方案、替代理论和工程构想被不断提出。

    报告厅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充满活力的设计工坊,全息投影上时刻闪烁着更新的模型、数据流和激烈的辩论场景。

    一些设想,例如某种基于陈瑜提到的“晶格编织”理论衍生出的新型复合晶体初步合成路径,以及针对高曲速下时空度规扰动的特定滤波算法,因其理论自洽且与现有技术框架兼容度较高,很快被吸纳进了初步的改进方案中。

    然而,更多天马行空或不切实际的提议,则在严苛的数学推演和物理模型验证下被迅速淘汰或搁置。

    效率,在这场由陈瑜引导的头脑风暴中,成为了最高的评判标准。

    在这高效得近乎狂暴的思维碰撞下,一个基于陈瑜原始设想、凝聚了众多联邦顶尖学者智慧的“新型曲速引擎理论模型”以惊人的速度初具雏形。

    这个模型虽然在工程实现上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其理论框架已经清晰地展示出了一条通往更高曲速等级、更稳定运行的可行路径。

    这一突破性进展,很快通过参与学者的汇报,传递到了联邦高层。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