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网游动漫 -> 战锤:机油佬穿越纪-> 第342章 物质重构(六更)

第342章 物质重构(六更)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随着实验性虚空盾发生器在新企业号NCC-1701-A的预定位置安装完毕,一个系统性的测试与理论完善阶段随即展开。

    陈瑜提供的技术蓝图虽然精妙,但其背后的维度空间理论体系与联邦现有的物理模型存在显著差异。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工程安装,更是一次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深度探索。

    联邦科学院迅速组建了一个跨学科团队,由斯波克领导理论组,斯科特负责工程实现,旨在彻底理解并消化这项异界技术。

    测试首先在隔离的实验室环境和船坞中的低功率状态下进行。

    陈瑜的传感器如同最精密的探针,全程记录着每一次能量脉冲、每一次维度涟漪。

    首次低功率激活时,他观测到预设坐标点成功撕裂了一个微观尺度的空间接口,连接上了一个被斯波克团队预先筛选的次级维度碎片——一个近乎绝对虚无、物理规则停滞的“口袋空间”。

    测试用的低功率相位光束射向护盾生成区域,光束并未如常反射或散射,而是在接触点诡异地扭曲、收缩,随即消失无踪,仿佛被一张无形的巨口吞噬。

    传感器清晰地显示,其能量特征瞬间出现在连接的“口袋空间”并迅速衰减至背景噪音水平。

    “通道稳定性达到百分之九十四点七,能量转移效率符合理论预期。”斯波克在数据汇总后报告,他的眼神显示出高度的专注,“初步数据支持陈瑜贤者提供的空间拓扑模型。该维度表现出极佳的‘吸纳’特性,未观察到信息回馈或维度污染迹象。”

    斯科特则更关注实际运行,他反复检查着发生器与船体能源网络的连接点:“难以置信!能量主要消耗在维持通道本身上,护盾场几乎不产生热量负载!这和我们硬抗攻击的偏导护盾完全是两个概念!”

    他的团队开始着手优化能量分配,确保在突发高负载下通道不会因能量波动而崩溃。

    随着低功率测试的成功,联邦团队信心大增,开始了更具挑战性的阶段。

    他们逐步提高测试功率,使用不同能量频率的武器进行轰击,甚至尝试了小型实体抛射物。

    每一次测试,都伴随着海量的数据收集和理论修正。

    斯波克领导的团队尤其忙碌。

    他们不仅验证了陈瑜提供的基础数学,更开始尝试建立更完善的、适用于本宇宙的“维度屏障理论”。

    他们分析不同“口袋维度”的特性,试图找出能量转移效率与维度“惰性”程度之间的量化关系,甚至开始探讨是否能够主动“塑造”或“稳定化”某些更易于连接但略有风险的次级维度,以提升护盾性能。

    “根据现有数据,”斯波克在一次阶段性总结会议上阐述,“我们可以确认,陈瑜贤者所提供的技术,其核心在于对空间基本属性的精妙运用,而非依赖于某个特定、危险的异维度。

    只要我们谨慎选择连接目标,并严格控制通道参数,其风险是可控的,其效能是革命性的。”

    陈瑜的合成音在斯波克报告后响起,带着分析后的肯定:“初步验证通过。维度连通性及能量转移机制在此宇宙确定成立。联邦团队对基础理论的完善工作,进一步证实了该技术的普适性框架。”

    他的内部记录中,这项技术的状态从未知风险的“待验证”项目,正式转移到了高可行性的“可移植”与“可本地化”分类。

    这个过程,远不止是安装一套新设备。

    它是联邦凭借自身雄厚的科研实力,对一项异界技术进行解构、吸收并开始将其融入自身科技体系的过程。

    这意味着,无论他未来前往哪个维度,只要那个宇宙的物理规则允许维度间的连通,并且具备相应的科技基础,他就能成功地复制或合作开发出这种强大的防御手段。

    联邦的研发能力与严谨的测试流程,成为了他验证技术通用性与安全性的最佳平台。每一步成功的测试,每一次理论的完善,都让他未来座舰的防御系统蓝图,变得更加清晰、可靠,且具备了更强的环境适应性。

    随着合作关系的深入与互信的增强,星际联邦逐步向陈瑜开放了更多非核心的科技数据库。

    这其中,最让陈瑜逻辑核心产生浓厚兴趣,甚至可称之为“技术窥探欲”的,便是联邦广泛应用的物质传送技术与复制技术。

    他花费了大量时间,系统地解析这两项技术的底层原理。

    其核心都基于一项根本性的操作:对目标物质进行量子或分子级别的、近乎完美的全面扫描,获取其构成粒子在所有维度上的精确状态信息。

    传送技术,便是在完成扫描后,于发射端将目标物质彻底分解为基础的粒子或能量流,同时将扫描得到的信息编码并通过子空间信道瞬间传输至接收端。

    接收端则根据接收到的“蓝图”,从本地或者接收到的能量/物质中,精确地重构出与原始目标在量子层面完全一致的物质形态。

    复制技术则更为直接,它省略了物质流传输的步骤,仅仅利用扫描获取的“蓝图”,在复制端调用储备物质和能量,直接合成出与原件完全相同的副本。

    “精妙的物质重构艺术,”陈瑜在初步理解后评价道,他的合成音中带着研究者的赞赏,“其关键在于扫描的精度与信息传递的保真度。

    任何信息的丢失或误差,都可能导致重构失败或产生缺陷品。”

    他立刻意识到了这两项技术的巨大价值,以及它们与战锤宇宙技术的互补性。

    在战锤宇宙,机械教并非没有类似概念。

    泰拉铸造世界庞大的自动装配线和某些远古遗物,确实能实现物质的分解与重组,但其过程往往伴随着神秘主义色彩,被视为“机械神之恩赐”,缺乏清晰、可量产的物理原理。

    而亚空间传送更是危险重重,依赖于灵能者和不可控的亚空间潮流,远非联邦技术这般稳定、可预测。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