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玄幻魔法 ->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第一百五十六章 - 老计新招 第一百五十六章 - 老计新招
-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无弹窗 上姜氏战士赶赴骊山族途中竟与由族战士不期而遇双方不经任何沟通就混战一团而且由族战士明显是有备而来战斗中竟喊出了“抓住姜由!”从人数上也要多于姜氏的战士。
居然被伏击了!
这是姜由所没能料到的。
由族战士只是派遣出少量战士袭击骊山族掳走一些族人让骊山族不敢轻举妄动并派遣长老到姜氏来找姜由想办法毕竟由族人提出要姜氏族长来才放人。
最古老的绑架行为!
我不禁失笑后世被玩烂了的兵法在这里就透着新鲜劲了。
骊山族果然中招一方面没有办法和由族人在大山里硬抗只得按兵不动另一方面立即派遣长老赴牛神山请姜由出面。
在年初的姜氏部族大会上骊山族的长老们知道姜由是新任的姜氏族长。
姜由为难了很久才作出决定让姜氏各部族组成的联军出“平叛“还安下了黎族小部族族长这招棋打算以流最少的血为代价将事态平息下来。
谁知由族各部并没真正打算让姜氏人支援骊山族人而是在骊山族长老们出求援之后就立即尽起大队跟在后面远在姜由决定派遣战士之前由族战士就已经在大山中布下了埋伏。
这招叫什么?
“调虎离山”?
“围点打援”?
还真不能小看了这些与炎族有多年作战经验的由族人!
更为可恼的是这些由族人没有在战斗中抓到姜由一击不中立即遁去姜由连做出反应的机会都没有。
姜氏上千战士竟战死2oo余人伤5oo余人剩下没有受伤的多是黎族战士主要原因是不忍在战场上对同族下狠手。不肯冲锋在前也因此少受了很多损伤。
姜由彻底抓狂了接到战报后的这一天半里面一直不眠不休在大帐内咆哮几乎所有长老都来劝过了。却没有任何效果。
他们被姜由的狂燥所震慑连大气都不敢出还谈上什么议事!
直到我来长老们才松了一口气:姜由是不会对太昊族长莽撞的。
不过这件事我也无从说起毕竟是姜氏的内政由族是姜由地父族。在他心目中。份量不会比这个姜氏族长的位置来得轻。
换在一年前说不定带队来攻炎族的就是他本人了。
但现在他的身份不同想问题的角度更加大变不再是只想为由族报仇而是怎么样能统一姜氏各部族在太昊文明的带动下展姜氏。
我能理解姜由地烦恼和痛苦却难于为他作出决断。
“事有轻重必有所取舍族长可选取立稳根基。再缓缓图之这件事急是急不来的不如先派遣黎族长老赴由族各部探听一下各族想法。看有没有缓和的可能?”
当年姜由得到我给的立足之地后在草原上奔波大半年将流散的由族各部尽量的集中却没有办法联系上已经返入南方山地的族人。如今这些由族人已经在没有炎族骚扰地条件下历经多年展达到了另一个高度再加上从黎族出走部族那里得到了弓箭技术如虎添翼要想在大山中将这些由族人击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我为姜由出的主意是“招安”!
毕竟都是同族人何必一定要血染丛林?
姜由是聪明人一听之下明白自己的确操之过急了。
坐在姜氏族长的位子上姜由日夜担心的就是出现姜氏各部族分崩离析的局面尤其是各异姓部族远离牛神山更让姜由放心不下。由族这一次不直接打牛神山却攻打骊山族正是攻姜由所必救之处难怪姜由中招。
牛神山所在的地区本来就是骊山族祥之地当年为立宗族之争骊山族被炎族击败才不得已往南迁本来就对宗族心存芥蒂加上这次无辜受宗族拖累以后还来不来祭祀神山就难说得很了。
姜由正是为此不得安寝。
当务之急的确在于“站稳根基”!
只要在牛神山下立稳了脚根就不怕一两个部族翻了天去。
归根到底姜由和他所率的战士们在牛神山下还“寄放”在炎族名下不是彻底掌握牛神山下地大局才让姜由如此烦躁。
如果按我的建议做第一步是稳住阵脚把城建起来让黎族人尽快从石头城迁出大部到牛神山下这样姜由的族长位置就比较稳定了。
同时派遣全是黎族人的一队长老到由族去进行同族内地谈判;另一队各族长老组成代表团到骊山族好言安慰骊山族人。
晚上姜由心中计较已定终于有心情摆开大宴牛神山下的草原上篝火处处烤肉飘香。大帐内更是欢声笑语宾主尽欢。姜氏族人对太昊族长之能佩服无已更对姜由能转燥为安衷心宽慰这一夜成了姜氏的狂欢之夜。
次日大帐内紧急召开长老会姜由安排了两队长老先后出前往由族和骊山族。但比我想像的要多了一个步骤――召集族中战士在筑城之余进行轮流训练主要以射术为主看来姜由还是要做战斗准备。
实际上按我地想像由族人并没有足够的实力直接进攻牛神山否则就不用玩那么多花样了所以我没有让姜由进行作战准备而是全力投入筑城。
骊山族那边已经可以有所交待姜由暂时并没有出兵地必要为什么还要抓紧进行战斗训练呢?
看来姜由实在忍不了这口气。
但愿诸神保佑让出使由族的长老们能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
姜氏大局已定我跟姜由简单地说明了一下公孙氏的情况要求姜由派遣长老与公孙氏建立联系毕竟两族同饮一河水。另外就是建立运盐通道的问题以及在公孙氏旁建城的事情都需要姜由支持。
姜于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但临别时姜由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
“太昊为什么不到姜水对岸也来筑一座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