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玄幻魔法 ->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第一百八十章 - 以陶为范

第一百八十章 - 以陶为范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无弹窗 祭祀们的火很快就停了下来。

我给土鲁的只是一个钟的结构图并没有告诉他如何去铸在我心目中这种结构简单的产品应该不难铸造。但土鲁从拿来的图时的兴奋到第二天灰头土脸地来找我我连在宗庙内的早餐都进行不下去了就知道这家伙没那么容易铸出钟来。

后世的大型钟、鼎等“国器”的铸造是一个复杂无比的过程一般采用地下埋模要经过多次浇铸还得采用“失蜡法”等工艺铸造出复杂的文字和图案。

土鲁粗看这个图的时候并没有怎么上心。说实在的我也没怎么往细里想因为毕竟并没有想过上“钟鸣鼎食”的后奴隶社会生活只是想增加一个提供给宗庙的报时手段而已。

所以我要求的形状只是一个“铜桶”没有纹饰没有文字相信土鲁他们应该能做得出来不需要我参加铸造。

土鲁在制作土坯的时候才现这么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东西跟以前他做过的其他东西都不一样居然无从下手。

所以当已有的方案全部都失败以后匠作区的技术人员都盯着土鲁――只能找族长了!

我问了土鲁一下最大的问题在于铜钟的壁厚没法子保证在我画的图上铜钟壁厚大约在一厘米左右总高大约1米3(含吊耳)钟身高一米左右钟壁上是一片光不加任何装饰。

土鲁他们先是打算“倒铸”:将钟顶朝下底边朝上从底边缘浇铜汁入模这样子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中间的泥芯太重相当于钟内空那么大的一块泥芯没法子用木柱支撑而且易散、易歪。

要是在中间增加支撑的话就会在钟壁上出现不必要的孔将来得用敲铜锭的方法或二次浇铸补上去始终没有办法一次成型。

第二个方案是“正铸”:让钟顶朝上这样泥芯就可以轻易地从模底向上堆起周围是外模壁中间形成型腔。

无论哪一种方法基本的思路都是先在地下挖一个大坑再做泥芯但后一种方法最大地问题就在于壁厚难以掌握。土鲁先是让匠人们在泥坑内将壁修圆表面抹平。再堆泥芯但堆到一定的高度就现再也难以通过一厘米多一点的间隙控制泥芯的表面质量和形状也就更谈不上控制泥芯与壁之间的间隙铜钟地厚度也就无从谈起。

同时正铸的方法还不能将吊耳与钟身一起铸造得分两次铸或者将吊耳另装上去。

累了一整天土鲁和匠人们都精疲力竭仍不能取得突破。最后还是只能想到我这里。可是我也被这个“大型铸件”的技术问题难倒了。

“本作品独家文字版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摘编更多最新最快章节请访问!族长我们试过用木板插在泥芯和模壁之间等泥芯压实以后再摇动木板取出这样子可以让壁厚差不太多――”土鲁介绍了一下他们的一些尝试。

“结果怎么样?”

“不行”土鲁摇摇头“三分水一高度还行再高就摇不动木板了甚至会把木板扳断。还有就是会从芯壁上带下来泥浇出来肯定不平整!”

那要是不掉泥呢?

怎么样才能从壁上取下来板又能保证不掉泥?

木板摇不动用铜板行不行?

我和土鲁在宗庙内尝试各种方法再一样样否定和改进。

“我想到了――”土鲁叫起来“吊耳可以在钟顶上留两个洞――”他一边叫一边把喝水的陶杯放在桌上结果移动图纸的时候把陶杯碰到了地上。

“啪!”

陶杯应声四散。

土鲁欠疚地将几片陶片拿在手里拼成一个杯子状。不好意思地看着我。

我却眼前一亮:这不就像一个微小型的“钟”吗!

怎么没有想到用陶来作模!

烧硬的陶模绝对不会掉泥、变形也能轻易地保证内外两壁间地距离。

所以我现在需要的先是一口“陶钟”!

把这个想法告诉土鲁他也兴奋起来。

按我的想法先用泥“铸”一口钟甚至可以在上面刻出一些花纹和文字在陶窑中烧出来。然后在这里面装泥芯陶钟外面则用粘土堆上去掩埋再将粘土一块块切割下来晒干最后放到陶里烧成“陶砖”将这些陶砖砌起来以后就可以得到一个钟型空间只要将陶钟敲碎露出里面的泥芯再将陶砖砌在外面中间就可以得到一个标准的铜钟型腔了。

最后一个问题是铜汁的浇注如果按土鲁的方案有一个大问题等最后一坩铜液倒下去时第一锅已经凝了。这样子不知道浇出来以后会有什么影响但肯定会对铜钟的材质均匀不利。

在我地提示下土鲁让匠人们一边抓做泥钟一边在挖好的坑边设计一条横向的泥沟并在沟壁上设计了专门的敞口半圆陶管将为的铜汁就可以从这个“陶沟”里同步地流向钟模。

很快五天之内一个“泥钟”出现在陶器坊里土鲁让徒弟赶快来通知我让我去看一看是否符合要求。

呵呵!空上光溜溜的东西可是费了匠人们一番心血不过目前看上去是挺难看地走近了我才现这个一米来高的“钟”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分成几层做成的陶匠们看了图纸知道不可能用粘土一次性将钟做好竟是做好了几层“土圈”晒干了以后具有一定的硬度才放在一起成了一个完整的钟形。

由于没有严格的标注这个钟地尺寸也和我所设想的有一定出入高还是有一米左右直径却只有约8o厘米不过也勉强将就了大致有那个味道。

“行!可以就这么烧!”

我验收通过让陶匠们准备开火不过由于考虑到将来要破开取泥芯我让陶匠们控制烧的时间不要烧得太“好”反正最后还是会变成一堆碎片质量差点还可以防止出现打坏泥芯的情况。

不过我现在对这个钟有了更高的期望。

改进了工艺以后我就想在钟面上做点花样了太昊的第一口钟上是不是也应该有点花纹或者铭文之类地呢?

“铭于钟鼎”可是一件郑重得很的事情那太昊的第一件“国器”上应该铭上一些什么内容呢?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