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玄幻魔法 ->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第一百八十一章 - 太昊钟声 第一百八十一章 - 太昊钟声
-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无弹窗 土鲁仔细研究了一下我的工艺设计加上陶匠们对制陶钟的改造方案对制砖坯有了新的打算。
三天以后红陶钟模烧制了出来我到现场看了看四层陶模只有其中一层出现了裂痕但不影响总体的使用堆积在一起以后还是复原出了标准的钟型。
土鲁的主要改进方法就在接下来的环节:他叫匠人们把四层陶模先分开放在地上四周围上粘土得到围在陶模外的四个粘土圈厚度大约为1o厘米左右。再将每圈粘土切成八块暂不与陶模分开等粘土圈基本阴干透了才将每个圈上的八块粘土砖模取下来分别作上记号放入陶窑中焙烧但仅达到红砖的水平即可没有烧制青砖。
这个办法让我也大开眼界比我原来设想的要合理得多主要是降低了土坯损坏的可能也减轻了粘土对陶模的压力。
陶窑一边在烧砖坯铜匠坊这边抓紧制泥芯。土坑的直径已经挖到两米左右大小深度一米多。最大的一层陶钟模放在正中间匠人们小心地往里面填入粘土这个土粘性比较强稍压以后面上轻易就能抹得很平整。第一层模内填满以后第二个陶圈放了上去我让匠人们小心一点确保每一个方向都和第一个陶圈间隙一样。等匠人们开始填入粘土以后我还仔细地沿周围检查了一遍才让他们夯实粘土。
第三、四个陶圈如法炮制但第四个有点区别因为要封顶。
第三个圈内填满粘土以后我让匠人在上面堆起粘土封顶之前先确保有足够多的粘土在上面。但不压紧等陶顶盖上去以后再取开一看已经压紧的地方就不用管了只要还有松的地方就填入粘土抹平。
这道工序完成以后我狠狠心。让匠人们开砸陶模。
几名匠人面面相觑都舍不得砸下第一锤你推我我推你的谦让了半天让我等得不耐烦。
“把斧子给我!”
我接过斧头在最上面一层陶模上轻轻一敲“啪”的一声。陶模应声碎裂再往下三层也照办无误最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覆盖在地的钟型泥芯。
这一次我不假手匠人们而是亲自用木板小心的修正了泥芯的表面。
“生火!”
用木炭将泥芯盖满。一把火点起。
一天以后我再到现场时。这个泥芯已经烧得比较硬了我要求不高只要在浇入铜汁时不会冲烂就行。原来的泥芯没有经过烧制很容易在浇铸时出现“冲砂”的现象铜汁有可能把泥芯冲坏通过这道硬化程序应该可避免这种现象。
砖坯出炉以后。我制止了土鲁立即砌砖的冲动这三十多块砖按原来的砖坯位置和顺序摆在地面重新组成了四个砖圈刚好是原来的陶模形状。应该说方法是对的但现在我要的是新花样了:在红砖坯上刻字!
工具就用较硬质的青铜刀具。在红砖上刻字对匠人们来说不算太难难的是应该刻什么内容这个问题让我伤脑筋。
“太昊六年粟满瓮仓集百巧匠乃铸兹钟。上闻于天诸神庇佑下闻于野以定晨昏。后世来者当知此义族之重宝非在于器。民知其时出作入息族知其时春种秋收。依时而作以孚天意悠悠太昊其祚永长。”
这一段钟铭费了我不少时间才拟就匠人们多半未能解其意却有“留待后人”的意思在里面。
由于要在钟面上铸出阳文在红砖模上就得刻上阴文而且文字左右反向镂刻功夫也须得过细这一段文字足足刻了十一天!还好我对文字的精细和美观程度要求不高反正按大元字刻下来以后能让绝大多数族人能认出来就行了要美观的话等以后有了蜡再用失蜡法重铸就好了。
文字中有一句是“族之重宝非在于器”我本来是想用“国之重宝”却想一想还没有建国呢!只好将就先用“族”字了。
希望后来的太昊族人能够理解吧本来也不艰深。
终于完成了这项精细工作进入了造型的最后一个阶段:砌砖!
从最底部的八块砖开始土鲁几乎亲自掌握每一块砖的位置先将第一层砖在底部围成砖圈当所有的砖到位以后稍加调整可以明显的看出每块砖到泥芯的距离都保持了均等。为了确保间隙不变土鲁专门用木条一寸一寸地在砖与泥芯之间量过才终于放心。
第一层砖铺好后砖圈外立即用粘土堆上防止砖圈散开或移动然后才开始铺第二层砖。
最面上封顶的砖留了四个孔有两个是浇口和冒口还有两个则是装入了两根烧硬的泥棒目的是在钟顶上留孔将来好做吊耳(也叫钟钮)。烧口处低于地面用陶槽连到地面的浇道方便让多数坩埚里的铜液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一起流入型腔。
浇铸的大日子到了从早上开始我已经无心太昊的政事全天呆在了铜匠坊里。
1o点左右近3o口坩埚同时工作上百名匠人都围在这个工地上场面蔚为壮观铜匠坊里烟雾蒸腾1o个大碳堆同时燃烧将3o口坩埚里的铜汁融化。
近一个小时以后土鲁检查了所有坩埚里的铜液颜色认为火候到了于是一声令下:“开浇!”
1o口坩埚里的铜液同时沿浇槽流向钟模内里面瞬间腾起浓烟周围的粘土也散出蒸汽。
不到一分钟第二批十口坩埚里的铜汁也倒入陶槽更多的铜汁流了进去。接下来是第三批我大致算了一下所有铜汁倒进去的总时间还不到一分半钟。
等冒口的铜汁溢出第三批里的坩埚有两三个还没来得及倒下去的铜汁就被土鲁制止下来不让再倒进去了。
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按我跟土鲁商量的时间至少也得等三天以后才能开模。
第四天上午不仅是我太昊所有的铜匠以及大半看热闹的陶匠甚至过半的宗庙长老都到了开模的现场。
粘土被扒开砖坯被一块块取下黄澄澄的钟身一块块显露出来铜匠坊里的欢呼声越来越响亮。
不到一个小时。所有的砖坯已经取开一个无耳的铜钟出现在众人面前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见不知道是谁带头铜匠坊里掌声一片欢呼声四起。
接下来是从铜底用铜条撬起铜身让铜钟身从泥芯上脱下来1o多名壮汉齐用力钟身一寸寸被抬起直到完全露出泥芯。
一口铜钟终于完整出现。
这还不算大功告成最后还有一步就是吊耳的铸造。
方案早已经过我和土鲁反复商量这一次采用的是倒铸法。
铜钟顶上已经留了两个洞将要铸造的铜吊耳就得从这里倒入铜汁浇口和冒口都是这两个孔。但和第一次铸钟身不同的是这一次需要的锡比例得有所提高毕竟需要用这个耳来承受整个钟的重量。
先在地面挖出一个倒置的钟型尺寸按已经铸好的钟身制作但在底部――也就是钟顶部将要放置的地方――得挖出两个孔来位置刚好和钟身上的孔对应孔下埋的是一段特制的陶弯管直径约5厘米左右作为吊耳的陶模。
铜汁倒进去以后按我的要求在钟身内多浇一部分铜汁以确保钟身不会从吊耳上脱落下来。
土鲁一脸的心痛直到我答应事后多给他一点铜锭作为补偿才重新开颜。
十天以后铜钟吊耳已经铸在了钟身上太昊铜钟终于得以挂在了宗庙广场的钟架上击钟用的横木早已经用麻绳吊好。
“嗡!”
随着我和土鲁用力拉动麻绳横木撞上了铜钟一声低沉的鸣响瞬间传遍了太昊城钟声直达城外近1o里处!
族中长老和在场的所有匠人出一阵欢呼。
这钟实在来得有些不易。
不过这也为我们将来铸造大型铜器积累了重要经验。
更为重要的是铜钟的实用价值。
从装上铜钟的第二天起宗庙内就多了一个专门的职务――“司钟长老”!
早上8点起每隔一个小时司钟长老在日昝那里看了时间就立即到钟架下敲响铜钟总共8响此后每小时增加一响到下午一点时换为一响直到晚六点时以六响结束全天的任务。
看着长得颇“端正”的司钟长老我有点恶意地yy:“怎么说也比‘钟楼怪人’要好看一点吧?”
太昊族人从此有了方便的计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