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玄幻魔法 -> 三国之天下-> 第一八一节 改制和科举(下)

第一八一节 改制和科举(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寒门学子要想当官的话就必须经过世家大族或者门阀势力的举荐,否则根本就不可能当官,就算是当了官这个人也是为所推荐他的世家服务的,在当时人们的心理,家族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国家,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可以抛弃一切。这也是为什么荀家的弟子那么出名但是也要分仕三家的原因。

    在秦朝以前,中国社会采用分封制,选士也依靠世袭制度。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按伦常,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材。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两晋以及南北朝时均是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到了隋朝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所以说,科举的出现所代表的价值就在于公平的原则,当然也有很多人把持着科举考试,使得很多人都成为其门下弟子,更有甚者出现了满朝文武尽出其门下,弄得皇帝很是不安。但是不管怎么说,中国的科举制亦堪为教育制度典范。(.la 好看的)

    产生于等级森严地君主时代地科举制度。是当时面向社会,不分贫富贵贱,通过特定的考试择优选才的一种受人赞扬的制度,是一种公平竞争地制度。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强调凭才能而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地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实行之早、延续之久和影响之大,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

    可以说后世地官吏使用制度,亦是如此。且不说中国,但说整个世界。中国科举制度展现在世人地眼前之后,在西方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地反响。要求向中国学习,实行公开竞争,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文职官员地呼声越来越高,终于形成一股浪潮彻底冲涤改革了西方各国授官赐爵时任人唯亲、滥用职权地现状。

    一七九一年,法国于第一次大革命期间开始实行官方文职考试。一八零零年,德国也实行文官考试制度。一八三八年,英国伦敦议会确认,中国的科举制是“值得仿效的”。一八七零年,英国枢密院规定,凡进入行政机构工作者都必须经过竞争性考试。一八八三年,美国国会通过行政改革议案,实行文官考试制度……

    尔后,西方各国都步法、德、英、美等国后尘,以中国科举制为蓝本,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通过考试选拔公职官员地制度,并将其运用于其在东方地殖民地,从而使这源于中华的古老文明普及到全世界。

    科举学地产生和发展,源自政治需求的内在需要和人材需要制度改革的外在环境需求。虽然科举制度后来被废止,但科举时代形成的一些观念和做法却仍存活于现实生活中,不论是初考、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等事实上都是科举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演变的新形态。

    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宝贵教训,对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未来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东方剑知道自己若是贸然拿出科举制度,虽然会受到那些寒门庶族的热烈欢迎,但是,肯定会受到那些世族门阀的强力打击,在自己的实力还没有达到可以决定一切的时候,自己是不能将之拿出来的,现在也就是和贾诩说说,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说服自己麾下的那些个来自豪门大族的世家子弟。

    同时,由于幽州的世家门阀被东方剑的血腥杀戮所迫,纷纷逃离幽州,所以现在幽州的豪门大族远远没有其余地方的多,也没有了中原其余地方世家门阀强势,再一点,幽州如今办学成风,同样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样一来,作为补充作用的科举制度也就有了它得以发挥作用的土壤和空间。现在唯一可虑的就是如何在冀州甚至在其余各州实施。

    贾诩听完了东方剑关于科举制度介绍后道:“这是一个好的制度,只要这个制度实施那么我们就可以打破有世家大族所把持的人才制度,将天下的寒门士子以及所有不得势的士子全部聚拢到我们身边,那将是一股很可怕的力量呀?”

    东方剑道:“不错,但是现在却不是实施这个方法的最佳时机,我们现在也只能在幽州境内实施,就是冀州都不能轻易开启呀。”

    贾诩深表赞同道:“主要问题是,咱们没有绝对的势力,如果等咱们拿下并州和长安后,那我们就可以不用管其余诸侯以及那些个世家大族的意见了。”

    “现在我最担心的就是元浩和公达他们有什么不同意见,所以你要相办法说服他们,将我的意思告诉他们,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东方剑深重的说道。

    “主公放心,诩相信他们都是支持主公的,毕竟他们也都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也知道大汉的最大的问题出在哪儿。”贾诩说道,“主公这样的考试要怎么考,我们总不能让天下所有的人一起考试吧?”

    东方剑道:“你说的这个问题我早就考虑过了,我们首先在我们所控制下的各郡县设立学校,当然了要想进入学校读书混日子的人必须先参加一场进校的统一考试,一般每年一次或者两次,我们可以称其为童试,童试录取者便可到学校里进行学习,我们称他们为秀才。”

    “这童试是无关轻重的,不过却是咱们选人的起点。接下来便是科举制度的三场关键性考试,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秋季在各州治所举行一次,我们也可称为大比,均由本州秀才参加,考中后便称可为举人,第一名则称为解元。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幽州咱们派人监督下举行,会试只有举人可以参加,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则称会元。殿试则是由我亲自主持的考试,地点暂时就安置在北平城内的文学院的大礼堂内。同样殿试也只能由贡士参加,取中后称为进士及第。其中进士前三名则分别称为状元、探花、榜眼,对于他们我们还要在对其进行各方面的考核,等考核完毕而且合格我们可对其委以重任,其余的同样在考核合格后,则发往各州或各县和各部任职。”

    “这制度好处有三,一是选人不再由某个人说得算了,而是经由层层筛选,相当公平、公开及公正。二是排除所谓的门第之见,给了所有人一个公平的机会,就算是乡巴佬只要他愿意,一样可以参加考试,考中了状元一样可以当官。三是由于老百姓知道读书就有可能当官,便会发了疯地去读,这样对普及文化知识也有一定的好处。至于坏处嘛,主要还是在考试内容上,这考试内容若老是考四书五经,那学子们自然只对四书五经感兴趣,对别的知识就根本不会去涉猎,这样的人才要来也就没什么用处了,所以我们还要对他们进行各方面的考核,这也就是我设立各院校的意思。再一个就是作弊,若是考试时出现营私舞弊,那这场考试也等于白考了,因此考官的人选便显得尤为重要。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让一个人同时监考好几届的考试,否则则会出现结党营私,满朝之上同处一门的后果。”好在现代时电视剧大多是清宫剧,里面或多或少的都会涉及到科举制,东方剑耳濡目染,对其自然是略知一二,因此说出来时不假思索,张口便来,当真有如滔滔江水一般绵绵不绝。

    原来选人都是由所谓的名人来推荐,某名人说你算是人才,你就是人才,不是也是,反之若某名人说你不是人才,你便不是人才,是也不是,因此真正的人才往往因不惯巴结权贵而埋没乡里。而科举制的优越性就在于彻底地将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只要你自信才华出众,不管身份地位,有钱没钱都可参加,考中了一样可以做官,这其实就是科举制历经千余年长盛不衰的原因了。

    科举制完全颠覆了以往的选人制度,贾诩本就是十分聪明之人,一点便透,东方剑甫一说完,他便已明白了**成,初闻大道,不胜之喜,连连点头,兴奋道:“我大汉选人主要是由乡里推举或朝廷征辟,如此一来,选人就容易由某个人或某几个人说得算,所选的不是亲戚,就是大族子弟,而真正贤才往往因没有门路,或无人荐引而埋没乡里,着实可惜。而这个制度便彻底的打破了门户之见,且只要操作的好,便十分公平、公正,真是一个难得的制度,主公若是想要唯才是举,则一定要大力推行这个制度。”

    东方剑点了点头,道:“用人自当唯才是举,我记得曾有人说过:‘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吾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既然有这样的话,那就说明唯才是举有多重要,可是我大汉自建立以来就把如此大任交给了几个大臣或者特定的世家豪门,若是大臣们阳奉阴违,这样的命令有等于无。而这项科举制度等于是给所有的贤才门一个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而不必再向以前那样要不停的去巴结奉迎那些所谓的名士和成为那些个豪门的附庸,等着他们征辟了。”

    贾诩道:“一旦这个科举制度一实施,诩敢肯定大汉所有心有抱负的学子都会不顾一切的往幽州来参加考试,到时候就各地的诸侯就是想挡都挡不住,他们如果不能想出一个好的办法来,那么也就只能看着人才源源不断的流入我们的管辖范围内。它山之石可是攻玉,等这些个学子的成绩出来后,他们就会替咱们宣扬,到时候有了第一批就会有第二批。这样就会源源不断的有人才来投。”

    东方剑道:“我相信这科举制度是这世上最先进,最实用,永不掉队的制度,只要这世上还有人,还有人想要出人投地那么这个制度就永远不会消失,反而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进步而得到进一步甚至是更为完美的改善。”

    东方剑此时站起身来走到窗前,看着窗外已经黑暗的夜色神情对着贾诩道:“其实这条路有多难,我知道。但是我一个人我是真的完成不了呀,所以我需要你们的支持。文和你知道我这一生最大的理想是什么吗?”

    贾诩没有说话,因为他知道这个时候他不应该说话,果然东方剑说道:“我有两个理想一个就是你们已经知道的的就是建立一个强盛的大汉王朝,让我们大汉的旗帜出现在所有太阳能够照射到的地方,让我们汉人成为这世上最伟大的民族。还有一个就是,愿天下所有人都能过上好日子,百姓们不用再为吃穿发愁,天天都有大鱼大肉可以吃。让百姓们过上富足的生活。”

    说到这儿,他读出了一首诗圣杜甫的诗中的一句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贾诩没有想到自己的主公心中的理想居然这么伟大,而且是那么的遥远,此时贾诩知道自己选择跟随主公是自己一生最大的幸福。

    贾诩激动的跪下道:“属下一定尽心尽力辅佐主公成就千秋霸业。”

    东方剑扶起贾诩道:“剑知道,文和必能助我完成心中的大业,剑能够得到文和的以死相报,此生足矣。”

    东方剑顿了顿又道:“这条路有太多的艰险,太多的困难,甚至可以说我们是在与天下间掌管这天下的所有的世家豪门大族为敌,我们成功了还好说,一旦我们失败那么我们就会被人唾骂,甚至是遗臭万年。”

    贾诩道:“诩知道这条路有多么艰险,但是自诩投主公以来,主公对文和向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未有过丝毫怀疑,为此诩就是赔上性命也在所不辞,更何况这区区的唾骂,就算失败了又如何,最起码我们曾经为了心中的理想努力过。但是我们不会失败,因为有主公这样的雄才大略之人掌舵,有我这样的智谋之士辅佐,我们不会失败的。”

    二人相视大笑起来。贾诩难得的改变他的低调行为狂傲一回。

    就是从现在这一刻起,令人闻风丧胆的最恐怖的组合出场了。

    下载本书最新的txt电子书请点击:

    本书手机阅读:

    发表书评: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一八一节 改制和科举(下))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