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 第六百二十章 一个工厂一座城市

第六百二十章 一个工厂一座城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时间进入六月,徐申学前往广城参加了海蓝汽车集团旗下的广城第二生产基地的投产仪式。

    这个广城第二生产基地,乃是海蓝汽车集团最近两年重点布局的制造基地。

    海蓝汽车集团在南方地区里的主要制造基地,一个是深城总部基地,这是一个综合性能的庞大制造基地,不仅仅用于汽车总装,还包括电机制造、电池制造以及激光雷达制造。

    其二则是广城汽车制造基地,这是比较单纯的汽车总装基地,利用广城附近丰富而完善的汽车配套产业链,再加上深城总部基地那边的部分核心零部件供应,用来大规模制造汽车

    其三则是位于莞城制造基地,海蓝汽车的莞城制造基地,主要是定位于电池工厂以及各核心零配件工厂,该基地的固态电池产能是目前海蓝汽车旗下,单一工厂产能最大的固态电池工厂,其年产能已经达到了上百吉瓦时,并且目前第四期工程还在建设当中,完工后还能够再添加三十吉瓦时的产能。

    这个莞城制造基地所生产的固态电池、电机以及其他零配件,其实大部分都不是用于国内市场,而是用来供给海蓝汽车集团在海外的其他组装工厂,如墨西哥工厂、泰国工厂、巴西工厂、西班牙工厂、匈牙利工厂,还有新投产的印尼工厂、土耳其工厂等。

    海蓝汽车集团在海外地区的组装工厂还是比较多的,而这些海外工厂里有部分是纯散件组装工厂,几乎所有重要部件都要从国内运过去组装生产,在当地只是采购少量低技术含量的零部件。

    还有一些则是在当地制造一些低技术含量的零部件,不过核心零部件依旧从国内运过去。

    但是不管哪一家海外工厂,都不具备核心或高附加值的零部件制造能力!

    尤其是核心的动力电池、电机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这些核心零部件……至于算力芯片,各种感应器,各种芯片之类的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海蓝汽车集团的大量海外工厂的产能也需要海蓝汽车在国内的众多零配件工厂来保障。

    莞城那边的多家工厂干的就是这个活!

    上述三地,是海蓝汽车在南方地区的主要制造基地布局,而海蓝汽车为了进一步提升产能,也是为了方便就近大规模出口。

    去年开始在广城郊外选择了一个地方兴建了大规模的新制造基地,用于总装生产汽车外,也有配套的固态电池以及电机工厂,也就是广城第二基地。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后,这个海蓝汽车集团的广城第二基地完工并投产。

    陪同徐申学来参加投产仪式的包永言向徐申学介绍着:“广城第二基地,设计的汽车总装产能为四十万辆,按照预期,这部分产能将会大部分用于整车出口!”

    “目前投产的是第一产线以及第二产线,年产能预计能够达到二十五万辆,后面的第三产线预计要到明年春天投产!”

    “除了汽车总装工厂外,我们也在这个广城第二基地里成立了固态电池工厂,该工厂去年冬天正式破土动工,目前已经完成了土地建设以及厂房建设,大量的制造设备已经开始进场,后续的设备安装以及调试预计会持续半年左右的时间,最迟今年十二月份,这个固态电池工厂就能够投产,其设计产能为三十吉瓦时,足以满足前期第二基地的汽车生产前期所需!”

    “同时我们还启动了固态电池的第二期工程,这个第二期工程预计要到明年七月份投产,设计产能为四十吉瓦时!”

    “两期工程都完成投产后,广城第二基地的固态电池产能将会达到七十吉瓦时,成为集团内第二大的固态电池生产基地,足以满足广城两大汽车总装基地的初步需求。”

    海蓝汽车集团的固态电池工厂,其实除了莞城那边的固态电池相对特殊一些外,其他的固态电池工厂都是比较分散,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汽车总装基地来建设的。

    也就是说,什么地方有海蓝汽车集团的汽车总装基地,就会有配套的固态电池工厂……主要是为了方便就近供应,降低供应链成本。

    广城这边也不例外,两期的固态电池工厂,基本上都是为了广城这边的两大汽车总装基地配套用的。

    “我们未来在广城的规划,是把汽车产能提升到年产一百万辆,除了汽车总装外,也包括配套的电机、电池以及其他零部件产能,形成一个综合生产基地,进一步压缩供应链成本!”

    “如此一来,广城这边的产能,就能够和深城总部基地,莞城基地形成一个良好的配合,供应国内南方地区市场之余,也能够用充足的产能用于出口!”

    海蓝汽车的产能布局里,其他地区的产能都是供应给国内地区,而广城以及深城的则是供应国内之余,也承担着整车出口的重任,至于莞城那边,则是承担着核心零配件出口的重任。

    看着各种工厂很多,有些混乱,但实际上是比较清晰的。

    当然,以上说的都是一些大型的制造基地,而且还是海蓝汽车自己的制造基地,各种供应链厂商不算的。

    一辆海蓝汽车,其传统意义上的零件数量达到两万多个……而海蓝汽车集团不可能自己制造所有的零部件。

    虽然表面上,海蓝汽车自己制造动力电池、电机、车身、激光雷达/车规级摄像头少数等这些核心的子系统。

    而就算是这些自造的核心子系统里,其大量的零配件,原料也是要依靠采购的……海蓝汽车严格上来说,也只是个系统集成商而已。

    其背后还有着数百家一级供应商呢……一级供应商之下,还有二级供应商,那就更多了。

    而海蓝汽车集团这种级别的汽车巨头企业,在搞一个大型生产基地的同时,是会要求各供应链企业尽可能的也一起过去投资建厂,用来降低供应链成本的。

    这也是海蓝汽车要搞汽车制造基地的时候,很受关注甚至争抢的缘故……一个汽车总装基地的背后,那是一整条汽车产业链呢,其带动的就业以及税收规模,那可大了去。

    不说别的,光是大量工人,他们的日常消费所能带动的第三产业就是个庞大无比的数字!

    广城第二基地就是属于这种,围绕着广城第二基地,本来是属于偏僻郊区的这地方,甚至都迅速出现了一个繁华的小城市呢。

    对这种大型制造基地而言,很容易就出现一座工厂一座城市的情况。

    徐申学在当天参加了第二基地的投产仪式,还亲自试驾了第一辆下线的海蓝SLMC……至于感觉,自然是没啥感觉的。

    海蓝SLMC都是多年的成熟车型了,每年的升级换代也都是小修小改,但是整体的车辆结构设计变化不大。

    想要改变的话,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整个底盘都要重新设计,不可能每年都改的。

    海蓝汽车集团下一代海蓝SLMC还在研发当中,预计要明年才能推向市场……到时候,人们就能够看到从里到外,都是全新的海蓝SLMC了。

    视察了广城第二基地后,徐申学后续去了一趟莞城,看看威酷实业的生产情况,并且看到了准备在八月份推向市场的新一代S21手机。

    这手机就没啥好说的了,大变化没有,就是用了新的SOC芯片……

    当然,为了宣传,智云集团那边特地在新SOC上用了个四纳米工艺的名头,号称所谓的N4工艺。

    但实际上这个N4工艺就是五纳米工艺的低功耗版本,有提升,但是不大。

    用现在的EUV光刻机单次曝光生产的五纳米工艺,基本上已经到了物理极限了,已经没办法在工艺本身上再进行缩小尺寸,只能是在晶体管形状上想办法,尽可能的提升晶体管密度或降低功耗。

    这个四纳米工艺,就是属于晶体管密度不变,但是功耗稍微降低了一些。

    但是,这种技术详情,就没必要对外界普通人解释了,反正对外宣传就是说四纳米工艺。

    不仅仅智云集团这么干,其实台积电,四星这两家也喜欢这么干,在工艺节点上很喜欢吹牛,尤其是四星那边吹的更狠。

    目前四家主流的半导体制造厂商,即英特尔、四星、台积电、智云微电子,各家宣称的工艺节点其实差异很大。

    比如七纳米工艺节点上,智云微电子的晶体管密度是一亿个,四星和台积电的在九千多万,而英特尔的嘛,还没搞出来……不是他们技术不行,而是他们的十纳米工艺其实就已经有一亿个晶体管密度了。

    所以实际上,英特尔的十纳米工艺,等于智云微电子和四星、台积电的七纳米工艺……从技术指标上来说,这差不多。

    五纳米工艺节点上,智云微电子的晶体管密度达到两亿个,台积电的一亿七千万多点。

    英特尔那边相对应的是他们自称的七纳米工艺,不出意外应该有个一亿七八千万晶体管密度,但是还没有搞出来。

    但是四星那边呢……一亿两千多万的工艺节点就已经自吹为五纳米工艺了。

    在吹牛这一块上,四星比智云微电子还狠……

    今年,智云微电子则是拿第二代五纳米工艺,即五纳米工艺的低功耗版本,称之为四纳米工艺……不出意外的话,后续台积电以及四星也会继续跟上吹牛逼。

    尽管所谓的四纳米工艺对比五纳米工艺,提升并不大,但是好歹算是有了提升,功耗的降低,也意味着散热更低,这样芯片尺寸就能做的大一些……手机内部空间非常有限,散热也很难搞。

    因此如果芯片的功耗控制的不好,单纯放大芯片尺寸增加晶体管数量,那么就会搞出来一个超级火龙出来……如同早期高通的骁龙810芯片一样,这么多年里,还被很多消费者记着呢。

    而N4工艺,功耗下降了一些,同样的散热条件下,相对芯片尺寸也就能做大一些,进而提升芯片的性能。

    因此今年的S21手机,在整体的性能提升上,还是有的,只是不算很明显……当然,其实就算不提升,以目前的S系列旗舰手机的性能而言也足够用了。

    技术发展到现在的程度,智云S系列手机的性能,其实都有点过剩了!

    和往年一样,最新款,采用N4工艺,成本也更高的芯片,只会使用在S21 Max以及S21Max Pro这两款机型上。

    S21标准版以及S21Pro将会使用去年发布的五纳米芯片,用来降低芯片成本……也包括明年春天发布的A21手机,也将会使用这款五纳米的芯片。

    这年头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半导体先进工艺的投资成本逐年上涨,先进工艺的芯片成本也在逐步上涨。

    都已经到了让很多产品用不起的程度了……

    智云微电子的五纳米工艺,迄今为止,主要是用在各种算力芯片上,大头是APO系列显卡上的GPU核心,其次则是用在S系列SOC芯片以及W系列SOC芯片。还有小部分则是用于自家的CPU芯片上,也代工了部分华威的自研SOC。

    上述这几样,是产能的大头……当然,就就算是上面的这些订单,其订单量也足够大,并且让智云微电子的五纳米工艺产能供不应求了。

    现在,很多产品上使用的芯片,都还停留在二十八纳米以及十四纳米这两个工艺节点呢,连七纳米工艺用的都少,更别说五纳米工艺了。

    现在的大量智能家居乃是通信以及汽车等其他大量行业,其采用的芯片制程都在大规模向二十八纳米工艺以及十四纳米工艺转移,其市场规模是越来越大了。

    这也是国内不少半导体厂商积极投资这两个工艺节点的原因,因为市场上对二十八纳米工艺以及十四纳米工艺的产能需求越来越大……

    当然,这种对于智云微电子而言,已经算是成熟工艺的代工价格就一般般了,利润不高,智云微电子早就已经放弃了在这两个工艺节点的产能扩充。

    目前智云微电子的产能扩充,都集中在七纳米工艺以及五纳米工艺这两个节点上,同时对规模投资布局三纳米工艺甚至两纳米工艺。

    玩的是EUV光刻机为核心先进工艺,盯着的是半导体制造市场里利润最丰厚的一块蛋糕。

    半导体行业的整体变化,影响了不少行业,尤其是外头的很多企业,但是对于智云集团而言影响不大。

    别人用不起这些先进工艺的芯片,但是智云集团的产品用得起,而且用了后还能大赚特赚。

    谁让人家智云集团的产品都是清一色的高端货,毛利润高,能够支撑这种高价格的芯片零配件。

    S21系列手机,就是典型代表!

    徐申学在威酷实业里看到了前期小规模试生产阶段的S21系列手机后,并没有停留太久,很快就去海蓝汽车集团的莞城基地。

    主要是去看看当地的固态电池工厂!

    毕竟那是海蓝汽车旗下最大的电池工厂……甚至是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徐申学还是比较重视的。

    哪怕这种公开的视察,只是走马观花一样去参观一二,象征性的看看厂房,车间,然后和工厂的管理层开个小会,实际上不可能看出来什么太深入的东西。

    但是现在的徐申学做事情,很多时候也不用当场看到什么问题或者解决问题,他只需要体现一个重视的态度就行了,接下来自然会有公司内的其他管理层及时跟进。

    对于徐申学而言,及时的向旗下各企业的高级管理层以及中层管理,传递自己的一些态度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他的主要日常工作了。

    在海蓝汽车集团的莞城电池工厂里,徐申学也看到了当下人类技术最顶级,最先进,也是规模最大的固态电池生产线。

    包永言向徐申学介绍说,这个莞城固态电池工厂,也是目前海蓝汽车旗下固态电池制造业的样板基地,同时也是研发基地……海蓝汽车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海蓝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就在这里。

    徐申学还抽空和海蓝电池的管理层以及主要的技术骨干们简单见了见,鼓舞了一番士气,让他们再接再厉,研发出来更好的固态电池,同时进一步深化研发,逐步降低固态电池的制造成本,扩大产能。

    现在的固态电池,成本还是有些高了,用在高端车型上问题不大,但是在中低端车型上就比较困难了。

    尤其是十万价位的入门级主流车型上,其成本控制是非常严苛的,毛利率也不高,如果采用固态电池的话,汽车厂商卖一辆就得亏一辆。

    因此徐申学还是希望在未来几年里,固态电池的成本能够降下来,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普及,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不过说是这么说,但是技术难度还是非常大的,什么时候能够把成本降低到低端车型也能够用上,还是很难说的。

    就在徐申学还在莞城那边视察的时候,徐申学旗下的另外一家行业巨头企业小僵科技,也发布了他们的新一代黑科技产品。

    第二代X14无人机!

    这个发布会很有意思,普通人不太关注,顶多就是惊讶一下……寻常企业也不太关心,低空经济吹了有些年了,但是现在依旧没能发展起来,人工智能驾驶的无人机不管是在载人还是载货领域,目前都没有太大的突破。

    但是有一群人很关注……那就是很多国家的军队。

    因为……他们才是X14无人机的主要用户!

    这也是小僵科技的特殊之处,他们公司旗下的很多产品虽然都是民用的,从设计研发再到销售,都是奔着民用市场去的。

    但是因为产品做的太好,以至于很多国家都会买来直接军用……典型的就是他们公司旗下的一些航拍无人机,在很多国家里的军队里都能看见,而在一些局部战争里更是频繁出现小僵科技旗下无人机的身影。

    而X14无人机,那就更不用说了!

    他们本来是为了低空经济搞的,希望能够用来运输货物甚至载人,成为空中货车,空中出租车……但是市场接受度太差,真正民用的很少。

    反倒是各国的军事力量,用各种白手套,以民用项目的名义购买了不少……主要用来前线低空运输使用,比使用轻型直升机更安全,也更便宜。

    现在新一代的X14无人机发布,他们自然也非常关注!

    对于这种情况,小僵科技方面多次强调,他们的X14无人机是民用无人机。

    可惜,没人当真!

    毕竟很多国家,人家都正儿八经在演习里使用X14无人机了,甚至就连美国,都采购了不少的X14无人机,然后换上自己的通讯模块,进行一些改装后使用。

    甚至还直接投放到西亚地区的战场上参与前线实战……还别说,X14无人机的低空飞行性能太过优越,比直升机安全多了,用来进行前沿据点的物资补给还挺好用的。

    毕竟传统直升机搞个树梢飞行就已经是极限了,而且没办法持久,太久的话飞行员撑不住,稍微不注意就得机毁人亡。

    毕竟直升机的低空快速飞行,其实很危险的!

    而X14无人机,纯人工智能驾驶,它能在距离地面几米的高度上,一直维持快速飞行……人工智能可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会累,心理因素不好的情况。

    只要机体能够撑得住,它能一直这么维持极限状态飞下去!

    这种贴地高速飞行的模式,能够让X14轻易躲避各种传统的对空雷达探测……它飞的太低,都不说地球曲率了,随便来个树木就能遮挡住,安全性高的很。

    这东西,现在都被各国当成贴地飞行器使用了……要不然人家也不买它啊!

    面对这种情况,就算是小僵科技再狡辩也没啥用啊……你丫的就是个军火商!

    对此,小僵科技的管理层也是很无奈的!

    他们可不想和军火商扯上关系,毕竟他们的无人机业务销往全球,和军火商扯上关系的话很容易遭到各种针对。

    但是别人非要购买他们的民用无人机,然后用于军事用途……他们也没办法啊!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