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不是刘辩-> 第三百零一章:高句丽使团 第三百零一章:高句丽使团
- 汉兴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幽州,辽东郡,襄平县。
卯时刚过,天光微明,襄平县的城垛上凝结着一层厚重的青灰色的冰霜。
守城的郡国兵费力地用长矛尖端凿击垛口的冰壳,碎裂的冰块簌簌坠下,砸在早已冻得坚硬的护城河面上,只溅起几点微不可察的白痕。
城外驿道被深雪彻底掩埋,几株枯柳的树干裹着厚厚的冰壳,低垂的枝条不堪冰棱重负,断折后半截陷在雪堆里。
忽然,一声牛哞声从雪原中传来,一辆牛车正从辽泽方向蹒跚而来,车轮包着防滑的草绳,在压实的雪道上碾出深深的辙印。
车上三人,皆头戴红头巾,佩红套袖,身背赤白色文书囊,是标准的邮卒特色服饰。
“老宋头!可算盼到你们了!”
牛车行至城门下,城头一名郡国兵顶着凛冽寒风,双手拢在嘴边高喊。
狂风呼啸,裹挟着他的呼喊声传入了城下的邮卒耳中。
但城下的老宋头抬眼望了望,冻得发僵的脸上扯不出笑容,只微微点了点头,实在没力气顶着风张口回应。
沉重的城门吱呀作响,直至牛车驶入城内,隔绝了外面鬼哭般的风嚎,老宋头这才把捂得严严实实的布巾往下拉了拉,露出一张冻得通红的疲惫脸庞,长长呼出一口白气:“到家了……”
城头上不少郡国兵都跑了下来,七手八脚地搀扶着邮卒们下车。
牛车上盖货物的麻布早已冻得像块硬木板。兵卒们赶紧烧了壶热水,小心地浇在捆扎麻布的冻硬麻绳上。
待麻绳解了冻,便用环首刀利落地割断绳索,露出了底下几个密封的木箱。
“老宋头,有俺的家书或是口信没?俺那婆姨按理说应该生了,也不知是男娃还是女娃?”
“哎呀,俺的娃子刚满月,结果……偏赶上这倒霉催的,居然抽中了戍守襄平的签,连年节都回不去……”
名为老宋头的邮卒点着头,从贴身的兽皮衣襟里摸索出一把冰冷的铜钥匙,挨个打开木箱。里面有的塞满了书信,有的装着些耐存的吃食和御寒衣物被褥,都按照物件的类型分门别类放在各个木箱子里。
老宋头招呼随行的两个年轻邮卒帮忙,对照名字逐一发放。
“都有都有!只要你们托付过的,老子都特意绕去家里问过,还帮那些不识字的写了信。他娘的真是老了,比往年足足晚了五天!”
老宋头骂骂咧咧地坐在牛车辕上歇息,有眼色的郡国兵立刻递上一壶温好的椒柏酒给老宋头和另外两名邮卒,脸上满是感激。
“宋头,快喝口暖暖身子!要不是您老,我们这些倒霉蛋哪能在这时节收到家信,您真是积了大德了!”
拿到家书和包裹的郡国兵们围拢过来,纷纷向老宋头道谢,不吝赞美之词地夸赞起邮卒们,话语里透着由衷的敬重。
他们虽是持刀佩剑的郡国兵,时常要上阵杀敌,对付鲜卑、高句丽或扶余的蛮夷,但终究只是服兵役的郡国兵,并非吃一辈子军饷的正卒。
而邮卒却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吏员,若非犯了错被罢黜,这份皇粮能吃一辈子。
尤其在这苦寒的辽东当邮卒,俸禄也是实打实的厚实,按佐吏的级别发放。
否则就这大雪封路的时节,哪有人愿意冒死去干邮卒的活计?
积雪将官道都盖住了,哪里能在茫茫雪原上辨识道路?
若是缺乏经验的邮卒,没准就会在这茫茫雪原里迷了路活活冻死在路上。
寒暄一阵,老宋头叹了口气,推了推身边两个年轻邮卒,朝众人郑重地抱拳作揖道:“老哥儿几个,明年开春后,我这把老骨头是真跑不动了。往后的活计,就交给我家小子和侄儿了,还请诸位多多担待,照顾一二,若是送得慢了,打骂几句便是,千万别记心里。”
众人看着眼前这年纪还不到四十五,面容却已饱经风霜,显得格外苍老的模样,都不由得一阵沉默,面露唏嘘。
在辽东当邮卒,钱是赚得多,可也是拿命在风雪里搏,不光是各县的官方文书,其余家家户户都指着他们传递音讯和救命包裹,自然也都愿意行个方便,搭把手照顾一二。
“先不说了,晚些我请哥几个喝酒。”老宋头忽然想起什么,拍了拍自己内衬的口袋,“差点误了大事!这儿还有几封给卢长史的紧要书信!”
老宋头连忙止住话头,催促着儿子和侄子重新套好牛车。
“快去快去!卢长史的事可耽搁不得!”郡国兵们连声应和。提起这位卢长史,他们脸上无不流露出发自内心的敬重和爱戴。
听郡守提起过,这位卢长史的乃是当朝太傅的长子,也就是全天下最大的官儿的长子,就连天子也时常送来书信和礼物关照他,竟然来了他们辽东这苦寒边陲当个小官历练。
没人会认为卢阜是来镀金的,谁会来这鸟不拉屎,随时还会面对鲜卑、扶余、高句丽袭扰的鬼地方镀金?
且不论卢阜本人的能力以及如何安民治民,光凭他的身份,每年从州治蓟县以及冀州送来的物资,就比往年足足多出一倍有余,甚至还有被俘的鲜卑人被送来挖渠修路。
无论这位每日勤政爱民的卢长史是不是在做样子,但大家伙的日子确实是比往年好多了,如何能不让人感激呢?
郡守府内,卢阜裹着一件厚实的狐裘,正就着火盆取暖,手中握着邮卒刚送来的几封文书和私人信件。
但他并未先拆阅天子、父亲卢植以及幽州刺史曹操的信件,而是仔细翻阅着各县呈报上来的公文。
今日的公务还有许多,郡守刘胤在寒冬时节病倒,按律,由他接替刘胤的本职工作,因此这两个月的郡务都是由他这个长史代为处理的。
譬如方才由邮卒送来的文书奏报,是辽东郡的某几个距离远的县送来的冻馁而死的百姓数据,合计下来全郡今年上报的冻死者总计不过二百人,饿死的更只有百余人。
卢阜看着这些数字,紧绷的肩头微微放松了一些。
这种中原州郡眼里的小事情,对辽东郡而言,已是天大的好消息。
去年夏天,卢阜通过孝廉策试后,便被卢植安排到了辽东郡守刘胤处,一晃一年多过去了。
刘胤明白老友是想让儿子在艰苦处历练,但毕竟是卢植的嫡长子,自然少不了暗中照拂,于是卢阜被拜为郡长史。
初到任时,卢阜雄心勃勃,一心想着做出一番政绩,上不负君王的恩宠,下则要向父亲证明自己的才干。
然而,辽东郡的破败景象给了他当头一棒。
他少时也曾游历过上谷、渔阳等幽州边郡,见识过荒凉,但与辽东郡相比,那些地方简直算得上人丁兴旺了。
他查阅过辽东郡的户籍民册,此前他粗略了解过幽州各郡人口,辽东郡在幽州排名第六,约莫有14000户,共计82000口人,乍一看似乎还行。
但辽东郡下辖十一县!
而人口少于辽东的郡,如右北平下辖不过四个县,但仅四个县就有六万人。
整个辽东都给卢阜一种荒芜之感,宛如传说中的“蛮荒之地”一般。
这极大地挫伤了卢阜的进取心,不过年轻人总有自己的韧性。
在获得郡守刘胤的准许后,他带着一支百余人的护卫开始了对辽东各县的巡视。
这支百余人的护卫,自然不是辽东郡的郡国兵,而是刘辩从彼时的虎贲禁卫里抽调了百余人作为卢阜的护卫。
整整半年,卢阜深入走访了辽东郡几乎每一个县,最终他得出的结论是,凭辽东郡现在的人力,几乎什么事都做不成。
做事需要人手,可辽东仅有八万人口。
作为直面胡虏的边郡,必须维持一支至少五千人的郡国兵。
这意味着近乎三分之一的百姓家中都要抽调一名男丁服兵役,负担已然极重,实在无法再挤出人力去兴办大事,若是征徭役做事,那会耽误农耕的。
无奈之下,卢阜只得将这些困境写入奏报,寄给远在雒阳的刘辩,拉下脸面哭几声求天子施舍给他几口奶。
刘辩倒也顾念这位师兄,命曹操将捕获的鲜卑俘虏以及因贩卖粮食、铁器、食盐给鲜卑而被判刑的商贾、豪强,悉数发配辽东充实人口。
靠着这两万多“特殊劳动力”,辽东人口才勉勉强强突破了十万大关。
然而,这两万多鲜卑俘虏和刑徒固然是批劳力,但辽东每年九月起就因严寒而无法劳作。
从九月到次年二月,整整半年都笼罩在严寒中。
若遇特殊的年份,甚至要等到五月才能回暖开工。
即便卢阜有心作为,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多亏了长史,今年辽东百姓的日子好过多了。”一名郡吏看着奏报上减少的死亡数字,忍不住感慨道。
另一名郡吏望向卢阜,眼中带着敬意,道:“今年在平郭建了港口,明年若顺利,当在西安平和沓氏再建两处港口。到那时,咱们辽东的皮毛、牲口、药材,就不用再被那些奸商压至低价收走了!”
“是啊,那些奸商,欺负咱辽东苦寒,只有他们才能将我们的货物收购走,故意压价,现在咱有朝廷的市舶司了!”
“就是,朝廷市舶司以物易物,用咱们辽东的皮毛、牲口、药材换来粮食、布匹和木炭,说不定明年咱辽东人也能吃饱穿暖了!”
卢阜听着郡吏们对他和朝廷的称颂,没有接话,只是默默地将手中关于冻饿死亡的奏报又看了一遍。
他心中清楚,这些改善并非他的功绩。
今年朝廷大力发展海运,革新海船,重开了近海的航线。
作为产粮大州的冀州,得以从河间国的海港直接将粮食运抵辽东,省去了过去陆路商贾转运的巨额差价。
朝廷支援辽东的物资,也不再需要跋涉漫长的陆路。
以往从河间国经蓟县到辽东,少说三个月,还得避开大雪封路。
如今走海路,只需8-10日,途中损耗极小。
尽管冬季渤海有冻海期,但渤海的冻海期是每年十月至第二年的正月中旬,运输也会受寒流影响,比起陆路邮传已可靠得多了。
正是这便捷的海运通道和朝廷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援,才是今冬辽东郡仅三百多人冻馁而亡的关键。
在卢阜看来,百姓能过个稍好点的冬天,全是天子的恩泽。
他不过是仗着天子和父亲的关系,为辽东争取到了这些援助,充其量只是保证了物资的合理分发,处置了几个胆敢贪墨的蠹吏,根本不值得这些郡吏们夸赞。
他正想开口,将功劳归于天子,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辽东郡贼曹掾公孙平猛地推开官署大门,带着一身寒气闯了进来,脸色煞白,气息未匀,急声道:“高句丽,高句丽人……”
卢阜心头一凛,豁然站起,手已下意识按向腰间佩剑,厉声喝令兵曹掾道:“速速击鼓,集结兵马,准备出城迎战!”
既然在辽东郡担任长史,自然是要对周边几个邻居的底细摸清。
鲜卑自有朝廷大军盯着,不必他操心。
扶余和高句丽近年国内的动向,也早被往来其地的汉商和高句丽商人探明,报了上来。
高句丽这个大汉东北方的藩国,近些年还是比较听话的。
前任高句丽王伯固77岁即位,在孝质和孝桓皇帝年间曾多次劫掠辽东郡郡、乐浪郡和玄菟郡,杀死带方县令,抢走乐浪郡守的妻子儿女。
建宁二年(169年),玄菟太守耿临出兵讨伐高句丽,斩杀数百人。
高句丽王伯固投降,其地归属辽东郡,刘宏便将高句丽领土划归辽东郡治下,熹平年间,又将其划归玄菟郡治下。
光和二年,伯固病逝,时年58岁的高句丽王太子高男武即位,遣使来朝。
因要抵御北方强敌扶余,不敢得罪大汉这个外援,一直还算安分,约束部众不得袭扰边郡,并且学习大汉治理国家的方式,又在大汉的要求下学习汉文化。
但骤然听闻高句丽人来了,卢阜的第一反应便是,定是这个寒冬高句丽人熬不住了,故态复萌,又来辽东打草谷。
但公孙平却是连忙止住兵曹掾,喘了好几口粗气,连连摆手,道:“不…不是来劫掠的!是…是高句丽王的使团!”
卢阜动作一顿,眉头紧锁,沉声道:“仔细说!怎么回事?”
作为贼曹掾的公孙平前几日率二百兵卒巡视襄平附近的乡、亭,结果偶遇一支五十余人的高句丽人队伍。
公孙平以为是前来劫掠的高句丽人,顿时怒火中烧。
沟槽的高句丽人,劫掠就算了,还敢深入辽东郡腹地,来郡治襄平劫掠!
公孙平当即领兵上前,准备将这支五十余高句丽人尽数歼灭,却不想其中一名高句丽人在发现汉军之时,立马举起了手里的旌节,用并不标准的汉语自称是高句丽王派出的使者,是来代高句丽王朝见大汉新任天子。
公孙平虽不是辽西公孙氏嫡支,但祖辈也扎根在辽东郡已逾百年。
先祖们杀过的高句丽人也有千八百,因此为了对付这个恶邻,也要求历代子孙必须通晓高句丽语。
公孙平也不听信这名会汉语的高句丽使节一人之言,隔离了这名使者后,用流利的高句丽语与其他随行人员盘问,终于初步确认了这些人是高句丽王高男武派来的求援使团!
(452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