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不是刘辩-> 第三百二十二章:杜袭:跪“梁”不如撞“钟”,撞“钟”不如炒“蔡”!

第三百二十二章:杜袭:跪“梁”不如撞“钟”,撞“钟”不如炒“蔡”!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子绪,孝廉名录和策试答卷。”

    刘辩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安静,目光投向不远处埋首于案牍之中的杜袭。

    杜袭闻声,肩膀几不可察地一颤,像是被惊扰了思绪,略显慌乱地抬起头,匆忙应道:“唯!”

    随即杜袭便手脚麻利地在堆积如山的文书中,准确取出了那份春季孝廉的名录、策试答卷以及佐吏记录下的策试问答实录的卷宗。

    书令史主文书整理及归档,但书令史之间亦有高下之分,主书写章表文檄的记室令史亦然。

    刘辩御前专用的记室令史,是年仅二十五岁的胡昭。

    一手好字,是记室令史最基本的功夫。

    当朝书法造诣最深的,当属吏曹尚书梁鹄与将作大匠蔡邕。

    二人皆精于隶书,梁鹄以官体字体“八分书”闻名,蔡邕则独创了飘逸灵动的艺术字体“飞白书”。

    梁鹄与蔡邕皆曾点评,侍中寺群臣中书法最优者,莫过于胡昭与钟繇,称其“胡肥钟瘦”,即胡昭的字更豪放宽阔,钟繇的字更婉柔小巧。

    除了过人的书法造诣,胡昭性情寡言少语,机密之事不宣于口,这对于近臣而言是极为关键的品质。

    不过毛阶与和洽在这方面也不逊色于胡昭,或者说能被选入侍中寺的阁臣,保密实质上也仅仅是基本门槛。

    之所以是胡昭脱颖而出……谁让胡昭表字孔明呢?

    丞相的魅力,实在是让人难以抵挡,胡昭……也算是刘辩爱屋及乌了。

    而此刻在案前整理文书的杜袭,年仅二十三岁,则是作为刘辩的机要秘书,负责整理、归档刘辩日常批阅的文书,并将每日最紧要的事务优先呈于御案。

    杜袭其人,最得刘辩欣赏的,是他那份敢言的赤诚之心。

    杜袭出身颍川定陵名门杜氏,而杜袭又有一位名扬天下的祖父,也就是那位“忍死须臾待杜根”的主人公杜根。

    当年杜根因上疏反对邓太后长期把持朝政,触怒了邓太后,被下令用缣囊(白袋子)装着,于大殿上扑杀。

    执掌扑杀事的司扑知晓杜根是忠臣,因此私下里命扑者手下留情,而杜根在被“扑杀”后,被扔到雒阳郊外邙山附近的乱葬岗。

    邓太后派人来查验杜根的尸体,但杜根躺在乱葬岗装死,身上创伤化脓,眼眶生了蛆,探视者将情形回禀邓太后,邓太后因而认为杜根已死,他方得以逃生,隐姓埋名躲在宜城山的酒肆里担任酒保。

    当然,这是对外说辞。

    杜袭在天子问及祖父杜根事迹时,却毫无避讳地坦言其中多有虚妄之言。

    据他父亲私下所言,实则是杜根事先料定上疏的后果,暗中贿赂了司扑,“召司扑者阴共为意,乃使执扑者不加力”,才侥幸活命。

    至于“目中生蛆”的惨状,根据朝堂上的活化石,今年八十七岁的谏议大夫法真所言,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拜会过杜根。

    其人清直之名确如其言,但相貌堂堂,双目炯炯有神,并无传说中“目中生蛆”的骇人伤痕,显然是以讹传讹。

    正是杜袭这份不虚美、不隐恶的坦荡,令他深得刘辩宠信。

    绝对不是因为黄巾之乱时,太学生繁钦轻信何顒诬告,当众诋毁卢植通敌卖国,却反被杜袭驳斥得哑口无言,恼羞成怒动手打人,结果自己反被杜袭正当防卫打得昏死过去(见第70章)!

    更不是因为杜袭与蔡瑗的小妹蔡瑾定下婚约的缘故!

    绝对不是!

    咳……某一日午休时,蔡瑗携待嫁闺中的小妹蔡瑾入宫觐见,并希望刘辩能在小妹的婚嫁之事上给出指导意见。

    倒不是蔡瑗想让天子为襄阳蔡氏寻一名门望族结姻亲之好,自小面临父母双亡、长姐外嫁的境况,不得不以二姐的身份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之责和整个家族的责任,颇有几分长姐如母的意味,但蔡瑗也格外重视亲人,否则也不至于以老姑娘的身份嫁入宫中了。

    因而蔡瑗对弟弟、妹妹的婚嫁之事格外上心。

    蔡瑁的妻室,是太仆卿张温和蔡瑁姑母的女儿,也就是他的堂妹。

    而小妹蔡瑾的婚事,蔡瑗也担心襄阳蔡氏频繁联姻高门显贵,有结党之嫌,会引起天子的厌恶,故而只求天子寻一品貌中上的的适龄良人即可。

    刘辩闻言,则是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表示,侍中寺里这些年轻才俊,个个品貌俱佳,才华出众,让蔡瑾随意遴选一位。

    蔡瑾恰好撞见了因昨夜在侍中寺值夜,故而午后方入宫点卯上值的杜袭。

    能被举孝廉者,虽无明文规定相貌,但仪表堂堂是基本要求,相貌丑陋者基本上是不必妄想被举孝廉的。

    杜袭容貌俊朗,风度翩翩,自然是相貌才学皆为上佳者,故而入了蔡瑾的眼。

    稍加打听后,确认杜袭只在定陵老家纳了一房妾,正妻之位尚空,亦无婚约,蔡瑾便芳心暗许,缠上了杜袭。

    杜袭呢,倒也不是太想进部了。

    他又不是祁厅长,以颍川杜氏的家族势力,还犯不着靠跪娶蔡氏女上位。

    而蔡瑾也全然没有梁老师的影响力。

    若非襄阳蔡氏沾着天子外戚的光,这门亲事甚至算得上是蔡家高攀了。

    事实上这门亲事,蔡瑗也确实认为有些高攀,主动提出了反对意见。

    但缘分这事确实妙不可言,有时真如王八看绿豆,晚婚的杜袭与蔡瑾,偏就彼此相中看对眼了。

    刘辩对这种近乎“自由恋爱”的稀罕事乐见其成,当蔡瑗请姑丈太仆卿张温出面,与杜袭之父敲定了杜袭与蔡瑾的婚事之后,刘辩自然也是愿意提携一番这位未来的连襟。

    否则来日见了蔡瑾那小妮子,怕是要被她埋怨几句了。

    当然,怕被小姨子说道不过是戏言耳。

    杜袭受宠信的根本,终究在于其本身的才干与那份难能可贵的赤诚。

    若他庸碌无才,刘辩最多赐个虚衔荣养,绝不会委以重任。

    既有治国平天下之志,又有担当重任之才,更兼忠义赤诚之心,刘辩自然乐意扶他青云志。

    而看着诸如杜畿、毛阶、孙邵、辛评等新生代才俊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刘辩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欣慰的笑意。

    尤其是春季的孝廉名录里,不少郡国都举荐了孝廉,刘辩在其中发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最令刘辩喜悦的还是其中出了几位难得的宗室才俊。

    宗室才俊中,最令刘辩感兴趣是沛国相田丰举荐的孝廉,沛国国都相县的一位刘氏宗亲子弟。

    才学倒是其次,这身份倒是让刘辩倍感兴趣。

    “刮羹候的后人?”

    (2220字)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