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332章 房产报备制度 第332章 房产报备制度
- 罗万化疑惑道:
“制度问题?正如工部说的那样,工部官员在租房之前,也不知道这些官员的产业贫富,子霖兄要怎么解决?”
苏泽说道:
“这个简单,凡在京七品以上官员,每年都需要向科道报送自己在京师房产名册,那朝廷就能知道官员在京师有没有产业了。”
罗万化一惊道:
“子霖兄,这怎么可!”
苏泽反问道:
“为何不可?”
罗万化想了一会儿说道:
“官员在京师置产,本来就是他们的自由,而且就算是向科道报备,也有可能少报瞒报?这不是一回事吗?”
苏泽摇头说道:
“这怎么能是一回事?向工部隐瞒房产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向科道隐瞒名下房产,这可就是大事了。”
“对于隐瞒房产的官员,科道官员完全可以进行调查弹劾,必然能抓住一大批蛀虫来。”
罗万化又说道:
“可京师官员肯定要反对的。”
罗万化如今也不是刚入官场,他自然知道苏泽此举的厉害。
但是越是厉害的招数,越是容易遭到官员的反对。
苏泽心中也明白,这一招的杀伤力巨大。
原时空这套个人重大事项报送制度,虽然力度上不如财产公示,但是也通过这套体系抓到了不少大贪巨蠹。
这套制度的精妙,就在于让贪官头顶上悬着一把利刃。
如实报送,就要解释财产增长,如果隐瞒不报,那光是一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罪行,就可以将他们送进监狱了。
大明虽然没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但是对于科道官员来说,突然多了一大笔财产,六科都察院就可以发起弹劾了。
苏泽有了思路,迅速写下了奏疏。
罗万化站在苏泽身后,看着苏泽起草奏疏。
《奏为请定京官房产报备之法以肃吏治事》
“制度者,治事之纲纪也。”
“近察京师新式土楼配给一事,本为恤贫而设,然有工部官员已置私产,仍强占官舍。”
“究其根本,非工部之失察,实制度未立故也。”
“臣请立新制,定报备之规。凡京师七品以上官员,岁首须造册具结,详陈本人在京房产之数、坐落、契证,径报六科都察院备案。”
“科道官依册查核,遇虚报瞒产者,即行追查资财来路;若涉贪墨,依律弹劾坐罪。”
“此举之利有四:
其一绝侵夺之患:若前日占房蠹吏,申报则无所遁形;
其二杜贪腐之源:资财来路既明,巨蠹必现;
其三专责成之司:科道本风宪之职,稽查乃其本职;
其四立纲纪之威:以制度束权,更胜万言劝诫。”
等苏泽写完,罗万化也拍手叫好。
如果真的按照苏泽这套制度执行,那京师官员在用贪墨的银元置产的时候就要有诸多顾虑了。
而且也正如苏泽所说,如果能确立官员房产报备制度,日后也就不会发生富裕官员申请廉租土楼的事情了。
苏泽检查完奏疏,京师房产报备,其实只是整个制度中的一个环节。
原时空的重大事项,不仅仅包含房产,还要包括婚姻状况变化、购车炒股等重要经济状况。
有的国家甚至还要求上报家庭全部资产明细。
但是目前大明,也只能做到这一点。
在使用银元作为货币的大明,想要调查现金财产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别说官员的金银,就是这些官员在京师以外的田宅产业,大明朝廷也调查不清楚。
但是万事开头难,先弄出一个京师房产登记来,日后再慢慢填充就是了。
就是不知道这次上书,到底要有多少人反对?
罗万化说道:
“子霖兄,要不要先给高首辅看看?”
苏泽想了想,这次奏疏推动的阻力肯定很大,还是先和有过吏治管理经验的高拱商议一下再上奏比较好。
如果能得到内阁的支持,好歹阻力能小一点。
苏泽看了一眼自己剩余的威望值,这次他也不头铁,而是等到晚上,老老实实的带着奏疏来到了高拱家。
这还是自高拱升任首辅后,苏泽第一次来高拱家。
和上次相比,高拱家倒是没有太大的变化。
唯一的变化,就是高拱宅前等着拜见的人更多了。
不过这位首辅厌恶攀附奉承的官员,估计很快这些官员就不会再来了。
苏泽被管事带到了高拱的书房。
比起上次,这一次高拱书房更乱了。
高拱也不明白,明明以前李春芳也经常请假,自己这个内阁次辅其实也是干着首辅的工作,那时候怎么就没这么忙?
高拱这才发现,其实原本李春芳摸鱼的时候,也已经帮着内阁处理掉了很多的事情。
饶是高拱精力充沛,也被这些繁琐的工作闹得吃不消,可偏偏这些事务还不能假手他人。
高拱也明白了,为什么当年严嵩老了后,要让严世蕃协助他处理政务。
没办法,大明首辅这活就不是人干的!
说起来内阁首辅是协助皇帝调理阴阳,宰执天下。
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下面官员有矛盾,高拱这个首辅要协调,要哄着下面干活。
自己姿态稍微软一点,下面官员会认为首辅没有宰相的威信。
如果自己强硬一点,下级官员又说我大明不设宰相吧?一个区区内阁大学士耍什么威风?
这阵子内阁事务繁多,高拱要一件一件的协调,而其他官员遇到事情可以在找他这个首辅解决,自己这个首辅要找谁?
找皇帝吗?
大概皇帝会很信任的说一句,“朕信任高师傅,一切就由高师傅做主了。”
所以当苏泽递上奏疏,高拱揉着太阳穴说道:
“就为了新式土楼租房事情,子霖至于要这么大动干戈吗?”
苏泽正色说道:
“师相,这绝对不是为了土楼,新式土楼的事情不过是一个引子,弟子还是为了实学大业。”
被苏泽几次用实学当饵钓,高拱也没这么容易咬钩了,他说道:
“这和实学有什么关系?”
苏泽说道:
“师相要打着实学的旗号改革,那首先就要整顿吏治。”
“吏治不清,什么改革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而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从’,京师官员乃是我大明的肱骨干臣,如果京师官员的吏治问题都管不好,如何推广改革?”
听到这里,高拱微微点头。
大明每一任首辅,在上任的时候都要向皇帝上奏,说明自己的时政纲领。
比如徐阶的施政纲领,就是“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公论。”
这是严嵩破坏大明政治制度后,徐阶提出要重振皇权权威,申明阁部职责,加强制度管理的施政方案。
这个方案自然是符合当时局势的,所以徐阶当时担任内阁首辅也是众望所归。
而当年李春芳就任首辅,给皇帝的奏疏,是请皇帝“施政持论平,谋国不操切。”
简单说就是李春芳劝谏皇帝在推行国政的时候不要太操之过急,而是要缓步而来,李春芳内阁的定位就是大明施政的润滑剂和阻尼器。
从李春芳罢相后的评价看,李春芳内阁的政策也是成功的。
李春芳缓缓推动了几件大事,压制住了群臣的矛盾,给了大明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
如今到了高拱手里。
高拱给皇帝的奏疏,就打出了“实学改制”的旗号。
也就是说以实学为纲领,将李春芳时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广到整个大明。
高拱听完苏泽的话,也微微点头。
高拱主管吏部多年,自然知道吏治的重要性。
苏泽有心要整顿吏治,他本人自然也是支持的,高拱自己也厌恶贪蠹无能的官员。
“这份奏疏老夫会在内阁议一下,几位阁老应该不会反对。”
“但就怕其他官员反对。”
苏泽想了想,对此也没有好办法。
改革自然要得罪人,这时候就要看主持改革的人是否坚定了。
当今皇帝自然不是这样一个坚定的君主,不过也无所谓了,反正自己也有系统。
——
次日,苏泽亲自来到通政司,将奏疏递了上去。
经历官叙叔礼这次不敢怠慢,直接送到了通政使李一元的桌案上。
李一元看完后连忙带着奏疏去了内阁。
内阁。
新首辅有新气象,高拱主政的风格和李春芳就截然不同。
李春芳在任的时候,阁臣各自分管一部分事务,遇到棘手的事务才会共同商议票拟意见。
寻常的事务,一般只要一名阁臣票拟就可以送入司礼监了。
但是高拱显然不喜欢这种方便首辅摸鱼的制度。
高拱要求所有的奏疏都要经过他的手,他认为重要的奏疏会拿出来一起讨论,再由内阁尽量形成共同意见上报。
只有内阁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才分别票拟上报。
对于高拱这种明显带有集权性质的改革,三辅赵贞吉也抱怨过几句,但是次辅张居正却没有跳出来唱反调。
高拱虽然想要集权,但是户部的事务专业性太强,还真不是高拱就能搞定的。
很多事情最后还是张居正的意见占据上风,形成内阁共同意见。
张居正也冷眼旁观,他知道抱怨最大的是司礼监。
以往阁臣有意见分歧,司礼监就有插手的机会。
利用阁臣的分歧,司礼监就可以以近臣身份,向皇帝施加影响力。
现在内阁尽量形成一致意见,那司礼监就没有太多空间了。
总不能司礼监要公开和阁臣打擂台吧?
上一个这么做的司礼监叫“八虎”,八虎之首刘瑾的下场是凌迟处死。
所以张居正没有跳出来反对,他等着司礼监积攒对高拱的怨气。
苏泽的奏疏送到以后,高拱专门拿着苏泽的奏疏开了小会。
这次阁臣倒是没有太大的反对声,报备在京房产确实是有利吏治的事情,在场的重臣也不忌讳报备自己的房产。
这一任内阁中也没有贪财的阁老,大家的宅子在哪里,皇帝和群臣都是知道的,只要老老实实报备就行。
——
报馆。
——【模拟开始】——
《奏为请定京官房产报备之法以肃吏治事》送到内阁,内阁公议后都同意你的奏疏,奏疏送入司礼监。
隆庆皇帝担忧你的奏疏引起外朝纷争,先发给六科都察院商议。
六科都察院反对你的奏疏,甚至还有御史将奏疏内容泄露到民报上,引起了京师官员的激烈反对。
反对声中,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1340。】
【若要完全通过你的奏疏,需要支付500点威望值,是否支付?】
果然涉及到了吏治的改革,总是反对声很大。
这件事明明扩了科道的权力,但是科道带头反对。
不过只需要500威望点,这倒是出乎苏泽的预料,他还以为至少需要1000呢。
苏泽果断选择了“是”。
【威望值已经扣除,剩余威望840点,已经在现实中完成上书,请等待奏疏生效。】
接下来就看系统的了!——
四月二十五日,《新乐府报》,《新君子报》,《商报》的编辑部,都收到了匿名来信,信中还夹着苏泽奏疏的抄本。
《新乐府报》的编辑何素心见到事关重大,连忙将这封信送到了总编何心隐手里。
何素心是何心隐的弟子兼助手,他等到何心隐看完来信后说道:
“何师,要不要刊登这封信和苏翰林的奏疏原文?”
这封信是匿名的,但是从来信行文看,应该是出于官员的手笔。
何心隐冷笑一声,这是反驳苏泽奏疏的信。
信中写道:
“自古官员治产置业,皆由私财所购,乃臣工私事,朝廷从未强令公示。今以报备为名,驱百官如囚徒自供,使清流与罪囚同列,此非待士之道!”
“今苏泽妄图以新制钳制众臣,视百官如仇雠,恐致上下离心。”
何素心知道自己这位老师和苏泽不对付。
办报上,《新乐府报》是《乐府新报》的竞争者。
学术上,苏泽推动实学,何心隐是心学大师。
但是何心隐却说道:
“拿笔墨来,我要亲自撰文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