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第390章 ITER会议上的发难 第390章 ITER会议上的发难
- 凛冽的冬风卷起东海的咸腥,拍打在黄泽岛新筑起的高耸混凝土壁垒上。
随着盘古堆建造的成功推进,黄泽岛,这座被冬日海风鞭笞的弹丸之地,也早已经彻底褪去了昔日的宁静,被机器的轰鸣声所吞没。
“振华31号”庞大的半潜船船体深埋在水线之下,正小心翼翼地将又一组标记着“极度精密”符号的杜瓦容器组件卸入港口专用的巨型吊装机具。
代号“禺谷站”的基地上,一层层建筑盘旋而起,如同一条钢铁巨龙,正在海岛的岩基之上舒展筋骨,发出沉重而不可避免的轰鸣。
巨大的混凝土基座深深嵌入岛屿的花岗岩骨架,其规模和用量远超寻常的港口设施;数十米高的吊装塔吊拔地而起,钢铁臂膀划破海雾,将闪烁着金属寒光的巨型组件——依稀可见环状的杜瓦基环雏形及其复杂的附属系统——精准落位。
昼夜不息的焊接电弧,像海上的幽灵般闪烁,将滚烫的合金融接。
重型运输船只频繁进出宁波-舟山港,其卸下的货物规格怪异、防护严密,无一不指向尖端而庞大的科研装备。
岸边的临时工棚星罗棋布,灯火彻夜长明,映照着工人和技术人员忙碌的身影。
保密?是的,安全保密措施已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等级。
海军022型快艇组成的警戒线如同游弋的鲨群,在外围海域穿梭;移动雷达站如沉默的哨兵,警惕地扫描着天空与海面;岛屿核心区域的三道防线更是密不透风,总参某部的精锐、吴峻带领的精兵强将,构筑起人防与技防的铜墙铁壁。
信息流被严格管制,对外宣称仅为新型远洋观测基地或特殊船舶维修厂。
然而,这庞大的体积,这海量的物资吞吐,这涉及复杂地质稳固、极端承压部件安装以及巨大能量转换设施的特殊工程,本身就自带无法隐藏的磁场。
它不像实验室里的一台精密仪器,可以轻易藏在墙后。
它关乎安全,任何一个结构失误、材料缺陷,都可能酿成无法想象的灾难,因此地基必须打到足够深度,结构必须无比牢靠。
它关乎技术,运输、吊装、集成每一步都是挑战,需要庞大的团队和外部协作。
它更关乎未来,未来的能量输出必须汇入电网——舟山选址的一个重要考量,便是接入华东电网。
这意味着岛上正在兴建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设施,其规模、位置以及未来必然配套的高压输电线路规划,每一样对于别有用心的人来说,都像黑夜中的灯塔般引人注目。
尽管在对外的公告中,整个岛屿被描绘成一个“新型远洋观测基地”。
但那远超普通港口规格的地基深度、超乎寻常的材料吞吐量,尤其是高纯度硼硅玻璃、特种合金板材和源源不断的液氦补给,以及核心区域内严格的三层环形安保防线,都无声地诉说着其非同凡响的本质。
在此期间,洛珞的身影仍时常出现在轰鸣的工地,专注地检查着每一个细节,用他令人惊叹的自学能力确保地质勘测、岩体爆破后的稳定性都万无一失。
但无论他和他带领的团队如何如履薄冰地确保工程顺利安全推进,这个名为“盘古堆”的巨兽一旦开始呼吸,其动静注定无法被完全捂在东海的风浪里。
它的心跳,已然惊动了远方敏锐的耳朵。
……
华盛顿特区,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分析与行动中心。
珍妮特·科尔的目光紧锁在眼前的屏幕上,那是一系列由锁眼卫星在夜间拍摄的红外图像。
图像上的黄泽岛像一块暗沉的礁石,但岛屿的中心区域却持续散发着独特的“热量指纹”。
“看这里,组长。”
珍妮特敲击着键盘,将连续几天的图像迭加对比:
“核心区的散热点温度恒定在120℃左右,昼夜波动极小。”
她把图像放大,一个规则的几何图案隐隐浮现在热辐射图上。
“这个分布模式……很像某种大型、持续运行的热源与精密冷却回路的耦合,看看这个规整的轮廓?绝对不是常规的热电厂烟囱排放。”
组长戴维斯凑近屏幕,眉头紧锁。
他调出一份加密档案:
“劳伦斯利弗莫尔那边的报告提到过,他们NIF装置的冷却塔散热特征……有点像,但这个规模?”
他指了指热成像图上标出的面积比例:
“这个发热面要大了近十倍!华国人不可能在ITER之外搞出这么大一个激光核聚变装置吧?能量从哪里来?他们的靶场在哪里?”
一个可能的代号掠过戴维斯心头——神光?!那个被传可能重启的计划。
但眼前的规模远超预期。
“还有这个……”
珍妮特切换到一个可见光图谱,显示出几段被特殊工程管道掩埋的区域:
“土壤成分检测显示,这里下方大规模使用了铅屏蔽材料,结合我们监听到的沪上振华运输的特殊重载底盘……这重量级,指向高辐射防护需求。”
“他们这是在干什么?!”
……
莫斯科,俄罗斯对外情报局海外物流监控节点。
“马可波罗号”报告一条加密的简短信息通过难以追踪的路径传递回莫斯科中心:
“振华31第四次抵舟山,吃水异常,预估载重超标准值约8000吨,核心构件观察:大型环状结构,特征高纯度铝合金/复合陶瓷法兰接口,疑为超真空容器基础段,卸载过程异常谨慎,使用非港口标配特制吊具。”
这份报告被迅速整合进已有档案。
情报官伊戈尔翻看着之前数月的情报记录:从大连海关流出的高纯度硼硅玻璃异常采购订单;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所属车队频繁向舟山方向运输标有“低温专用”的液氦补给车;以及更早前,那笔数额巨大、来源隐秘的拆迁款项流向黄泽岛原居民账户。
所有线索都汇集指向这个偏远小岛和一个规模庞大的、极其“干净”的工程。
“上报吧”
圣彼得堡,某安全屋。
“瓦西里教授,您看看这个,结合我们之前得到的合肥方面的零星信息。”
SVR的技术分析员将一份经过处理的卫星热成像图和一迭物流报告推给面前白发苍苍的物理学家。
瓦西里教授戴上眼镜,浑浊的目光在数据和图像间逡巡。
“120℃的稳态热源……连续的大型冷却系统……液氦……杜瓦结构……还有……”
他敲着报告中关于硼硅玻璃的部分:
“能承受极端温度梯度的观察窗。”
他陷入沉思:
“这……不符合大型对撞机的特征,对撞机的热源分布更复杂,真空室结构也不同,粒子束的约束不需要这么庞大规整的基底。”
停顿片刻,他翻找出几张模糊的照片,那是上次获得的情报里夹杂的几张从合肥物质院附近拍摄的图片,上面显示有一批有明显使用痕迹的厚重防护服正在被集中处理,并非核辐射标志,更像是激光或高温作业后的清理。
“合肥……”
瓦西里喃喃自语,眼神忽然锐利起来:
“洛珞!那个年轻人!他离开合肥去了哪里?万明远的托卡马克EAST被停了!如果洛珞在黄泽岛上主持的也是聚变项目……”
一个大胆得连自己都心惊的想法成型:
“他们难道放弃了合肥的EAST路线,要在舟山全力押注某种基于激光点火技术的聚变……实验装置?”
“可这规模,这防护等级,已经超出实验台的意义了!他们要干什么?建造一个…示范级的聚变能测试平台?!”
“不,不可能。”
他连忙摇了摇头,把这个荒谬的想法抛出脑海,就凭他们?绝对不可能。
五角大楼会议室,海军情报局的代表指着白板上的舟山港物流清单:
“重点不是集装箱的数量,而是里面的东西!振华的精密构件底盘、超高纯度石英玻璃、大规模液氦消耗——这些都是构建极端物理环境容器的特征材料,看看他们地基的强度?足以支撑巨大的内部压力。”
能源部的专家皱着眉,很是疑惑:
“惯性约束聚变装置需要极端峰值功率的能量输入,他们的能量来源呢?如果这是一个激光聚变装置,按照他们核心区的面积和这种冷却模式,其激光器阵列的规模必须远超NIF,才能支持起一个能产生工程意义的能量测试平台结构。”
“这太激进了,ITER都还在建磁约束堆。”
“或许是某种混合路线?”
有人猜测道:
“结合了磁约束和惯性的优点?合肥等离子体所多年的底子在EAST上积累的经验呢?他们试图整合出一个真正的工程原型?但能量增益呢?他们实验室的突破达到了什么程度?”
会议室里陷入沉默,他们推测这支团队在合肥成功实现了某种原理验证,然后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个成果放大到工程级进行实用化测试。
没有人会想到,洛珞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那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在三年内完成一个可进行点火验证的工程堆,更不认为他已经取得了足以支撑建堆的决定性突破。
不过,尽管他们对此一头雾水,绞尽脑汁也想不通,这座岛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但随着工程的动静越来越大,终究还是被他们发现了端倪。
……
1月份一个异常寒冷的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风短暂吹散了黄泽岛上空的浓雾。
就在这短暂的窗口期,俄罗斯一颗运行在地球静止轨道的GEO-IK-2型光学卫星在执行例行拍摄时,其配备的多光谱传感器捕捉到黄泽岛核心区方向,在极短的时间内爆发出一簇异常的能量辐射。
数据传回俄科院后,光谱分析专家在排除自然现象后,愕然发现——那是一种高度集中在深紫和近紫外波段的、具有高度相干性的光!
“激光!是激光!”
得到消息的莫斯科分析中心炸开了锅:
“非常高能、极高指向性的激光脉冲!他们果然在岛上建造了巨大的激光器阵列!这是在调试?还是在……进行某种测试?”
这个意外的证据,几乎瞬间锁定了之前的猜测方向——岛上进行的项目,必然与高能激光及其应用的尖端物理研究紧密相关。
而所有的外围信息,合肥、EAST被停、洛珞的行踪、材料特征、都强烈地、不可辩驳地指向了那个目标——聚变能工程。
最终,在大西洋彼岸和乌拉尔山两侧,独立分析得出的结论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方向:
美国情报评估:
“可信评估表明,华国正依托其在高能激光惯性约束聚变技术方面的近期突破,在舟山黄泽岛秘密建造一座前所未有的大型激光-聚变工程研究设施。
该项目核心目标疑似为放大其关键技术,验证工程化可行性,并可能包含一个聚变点火能量测试原型平台。
当前情报无法确认其点火技术是否已具备高能量增益,但其决心和资源投入异常巨大,或对未来聚变技术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设施不具备直接武器化特征,但需警惕其带来的技术跃进可能影响ITER框架下合作平衡。”
俄罗斯内部备忘录要点:
“合肥、EAST、洛珞团队的消息与舟山项目启动高度吻合,超大型激光器调试迹象出现。
物流数据、地基规模及特殊材料均指向‘磁箍缩惯性约束聚变’方向的工程验证,综合判断华国正倾力推进它的工程化落地,目标直指建造集成激光点火和磁箍缩约束的可运行聚变原型装置。
其进度无法确定,但显然对我方БАРС计划构成现实压力,重点关注其在舟山项目可能取得的工程进展,特别是与点火相关的实测数据。”
情报在双方的档案室里封存,分析报告上盖着“高度机密”的印章。
他们知道舟山黄泽岛深处隐藏着足以改变未来的秘密,也基本确定了这个秘密关乎聚变工程的庞大野心,甚至触及了洛珞团队最新的技术成果在工程层面的放大验证。
然而,那钢铁壁垒拱卫的中心深处究竟到了哪一步?
那无数高精尖部件组装成的庞然大物是否已经真正被点燃了“太阳之火”?
这些最核心的真相,如同盘古堆核心那未被点亮的等离子体一般,依然深藏在浓稠的无光地带之中,远非地球另一端所能清晰窥见的。
毕竟,他们也只能暗中观察,不可能把镜头直接聚焦到人家的基地门口,巡航的海军和护卫舰可不是摆设。
但……要想搞清楚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也有办法。
……
2010年2月,法国巴黎,ITER组织总部会议室。
会议厅内气氛凝重,巨大的椭圆桌旁坐着来自ITER成员国——欧盟、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华国——的高级官员与项目代表。
光滑的桌面映照着顶灯,却驱不散空气中的无形张力。
主导会议轮值主席的欧盟代表清了清嗓子,将议程推向核心议题:
“诸位,今天我们有一个需要讨论的关切事项,根据部分成员国的报告,以及我方收到的间接信息,我们注意到华国方面负责的东方超环大型实验装置,其核心堆冻结试验似乎处于无限期暂停状态。”
“EAST作为ITER重要的技术验证平台和磁约束路线的前沿探索,它的突然转向令人意外,按照《联合实施协定》的精神以及定期信息交流的机制,华方是否有正式的说明可以分享?”
所有人的目光投向坐在桌旁的华国代表团团长、国家能源局主管核聚变事务的张涛副局长。
坐在他旁边的,是科技部国际核聚变事务特别协调员陈明,两人的表情平静而克制。
张涛沉稳地接过话筒,语气平稳有力:
“感谢主席和各位同仁的关注,关于EAST项目的调整,我方已通过常规渠道递交了详细的项目经费季度执行报告。”
“EAST的实验暂停并非突然,而是源于近期我国对基础研究领域的经费进行了更为严格的优化评估和结构性调整。”
他略作停顿,展开一份数据概览投影:
“众所周知,大型科学装置运行维护成本高昂,EAST也不例外。”
“在对国内数个大型科研平台进行综合审计与成本效益评估后,相关部门认为,对于现阶段目标为验证特定偏滤器物理模型和壁材料行为的核心堆冻结试验而言,所需的持续高功率投入在资金使用效率方面存在进一步提升空间。”
“因此,为了确保有限的国家科研经费能够投入到最具战略价值和即时产出的领域,我们决定暂时冻结该轮次核心试验,转而对EAST进行技术性维护升级与更低成本的辅助性参数优化实验,并重新评估其未来在高参数物理探索方面的长期路径。”
“这是纯粹基于国内科研资源配置优化的内部决策。”
这个理由听起来合乎常理。
科研项目因预算吃紧而暂停非核心实验,在国际科学界并非罕见。
会议室里响起低低的议论声。
日本代表微微点头,似乎表示理解大型装置烧钱的痛苦。
韩国和欧盟代表也露出了深思的表情。
然而,一声带着明显质疑的轻笑打破了这个表面接受的氛围。
那是美国能源部负责聚变能发展的副助理部长,艾伦·帕克,一个身材瘦削、眼神锐利的家伙。
“尊敬的张局长,陈协调员”
帕克身体前倾,指尖轻敲桌面:
“我充分理解贵国进行科研资源优化的必要性,但是,请恕我直言,这个解释……似乎遗漏了一些关键背景信息。”
他按动遥控器,显示屏切换,不再是枯燥的经费报告,而是几幅经过处理的商业卫星图像,焦点都指向华国的东海。
其中一幅清晰显示了舟山群岛附近一个特定岛屿——黄泽岛——上的大规模土木工程活动:巨大的混凝土基座、密集的施工机械轮廓、频繁来往的运输船只航迹。
“与此同时”
帕克的声音拔高了几分:
“我们注意到,在华国东部沿海,确切地说是舟山群岛的一个小岛上,正在展开一项建设规模和安保等级都超乎寻常的工程。”
“据可靠情报来源和公开商业信息综合判断,该工程涉及大量特殊材料采购、前所未见的电力负荷设计,以及远超任何已知科学观测平台所需的深水港口基础设施。”
他切换下一幅图,显示的是一份经过模糊化处理的报告摘要标题:
“一月初监测到的高能激光辐射异常特征分析报告”。
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华国在做什么,但那刺眼的“高能激光”、“异常能量辐射”、“指向聚变相关装置”的关键词,足够让在座的聚变专家们嗅到不寻常的气息。
帕克直视着华国代表:
“张局长,ITER的核心精神是‘合作’与‘知识共享’,我们汇聚全球最顶尖的力量和资源,目标就是共同攻克聚变能的终极难题。”
“然而,贵国一方面以‘预算优化’为由暂停了面向ITER路线的重要磁约束装置EAST的核心实验,另一方面,却在未知会组织、未阐明用途的情况下,在隔绝之地进行着一项技术指向高度敏感、甚至可能与聚变能突破直接相关的超大型工程建设?”
俄罗斯代表团团长,一位前核物理专家、现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的高级官员奥列格·伊万诺夫,低沉的声音紧随其后,带着斯拉夫式特有的直率:
“是的,EAST项目经费不足?那为何在华国的东部海洋上,一个需要特种船舶、严密封锁的基地中,似乎正在建造一个耗资可能数倍于EAST维护费的庞然大物?”
“而且目标可能恰恰指向聚变能?这是否意味着贵国在聚变能的研发上已经开辟了新的道路,并且选择了独立前行?这……是否背离了ITER成立时的初心,以及对其他共同承担了巨大财政和技术压力的成员国的承诺?”
当“怀疑”的种子被种下,局面将瞬间点燃。
美国代表的卫星图像和情报信息指向性极强,俄罗斯代表的补充更是将问题上升到对ITER合作根基的质疑。
其他代表团成员的眼神也立刻从“理解”变成了“探究”和“警惕”。
日、欧代表的眼神变得格外锐利,紧紧盯住华国代表团,等待着更加实质性的回应。
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信息都被压缩成了在美方主导下的、对华国“隐瞒”与“单干”的指控核心。
会议室的气温似乎都降低了几度。
张涛和陈明此刻无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们必须回应这个“合理理由”被捅破后的新局面,甚至连老美这种近乎明目张胆把监控拿到台面上,对他们进行指控的方法,也顾不上斥责了。
各国对彼此重点的战略设施进行监控是常态,但不公开承认是基本规则。
此次两方踩线表态,无非是因为黄泽岛工程触及到了他们能源霸权核心利益。
为此,甚至愿意承担短暂的外交摩擦风险,来换取可能得到的利益。
最核心的目的,必然是迫使他们在ITER框架下回应技术进展,顺带着离间他们与其他成员国的信任,为后续制裁或技术封锁造势。
战略收益高于“撕破脸”的代价。
所以,两人十分清楚美方在干什么,看似为了团结,好似关切的技术性询问。
实则就是Z治性的讹诈。
表面合规:借ITER规则质疑中方,回避直接承认监控。
实则用“客观证据”包装情报,将技术问题政治化,以短暂外交冲突换取长期博弈筹码。
这种操作是典型的大国特权——即便所有人心知肚明情报来源非法,但只要质疑逻辑在程序上成立,便能利用国际平台施压。
况且,他们也只能在名义上进行指责,拿不出什么直接的证据,说多了也会变成扯皮,然后成为一笔烂账。
虽然不仅他们清楚,所有在座的代表也都心知肚明情报来自监控,但美俄也可仅表述为“可观测到的工程痕迹”。
无论是他们名义上公开可见的基建,还是宁波港频繁运输精密设备的物流,甚至连他们的辐射监控都可以伪装成学术机构正常的观测数据。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现在将情报证据包装成“多国可验证的公开信息”,强调黄泽岛工程“威胁全球聚变合作平衡”。
此举将单边监控转化为集体安全关切,弱化自身监视行为的敏感性。
起码在这张会议桌上,他们是别想拿这个反击了,此刻……他们才是众矢之的。
只不过,他们要是以为这就能逼他们就范,乖乖交出当前的技术……那也是想瞎了心。
真当他们是软柿子,有多在意这个破规定啊。
美方只以为他们在技术上有了突破,或者另辟蹊径寻到了新的方向,但绝对不会想到他们进展到了什么地步。
这不仅导致他们的判断出了差错,连带着后续的制裁措施也都是基于那些误判,所以……
还以为通过ITER组织向他们施压,就能逼他们就范呢。
哼~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