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 089刘裕称公(4K,求订阅) 089刘裕称公(4K,求订阅)
- 刘义真、刘义隆走出太尉府,步上马车。
刘义隆再也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他扑入刘义真的怀中哭诉道:“弟三岁时,阿母就被赐死,弟也因此遭到父亲的憎恶,每每看到兄弟们在父亲膝前承欢,弟又何尝不羡慕,弟不敢奢求得到父亲的喜爱,但是,阿兄,难道弟就不是父亲的儿子吗?他为何要当众羞辱我。”
上次刘义真在刘裕怀里哭,那是在演,而刘义隆在刘义真怀里哭,却是真情实感的爆发。
他是权臣的儿子,是彭城县公,徐州刺史,名义上监徐、兖、青、冀四州诸军事,这样的身份,在刘裕眼里,竟然只配娶一个庶女。
刘义隆如何不委屈,如何不觉得屈辱。
胡道安被赐死的时候,原来的刘义真也只有三岁,没有留下相关记忆,知晓内情的人无不三缄其口,刘义真也无处打听。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刘义真只得伸手抚着他的背,温柔地抚慰道:“阿兄说过,有我在,不会使三郎身陷险境,同样,也不会让任何人折辱三郎。”
刘义隆毫不怀疑二哥的这句话。
众所周知,刘裕已经决定改立刘义真为世子,刘义隆同样也清楚这件事情。
但二哥为了维护自己,甚至敢于当众顶撞父亲,难道他就不担心父亲因此大发雷霆,改变心意吗?
一念及此,刘义隆的心都要融化了。
常言道:长兄若父,长嫂若母。
刘义隆自记事起,就从未感受过父爱,也从没有人对他这么好,此时此刻,他在心里已经把二哥视如父亲。
刘裕?真不熟。
他只有二哥,也还好有二哥。
刘义真对此暗自唏嘘不已。
后人常说刘宋是个禽兽王朝,但问题主要不是出在二代的身上。
而是他们的后嗣,或者专指刘义隆的后嗣。
刘义隆的几个儿子中,刘劭、刘濬弑父,刘骏则是孝口常开,曾直呼刘裕为田舍翁,甚至据传与生母有秽闻,只是难以分辨此事的真假,另一位刘彧更是奢靡残暴,又大肆屠戮宗室,自毁根基。
刘义真觉得,既然刘义隆管不好儿子,将来还得需要他这位伯父多操心。
其实,这倒不是什么大问题,刘义隆、刘义康、刘义恭、刘义宣、刘义季这五个弟弟,虽然到最后,也有骨肉相残的惨剧发生,但怎么也比高洋、高演、高湛、高济这哥几个更让人省心。
刘义真自己就和刘裕说过得陇望蜀的道理,所以,他不会娇惯弟弟,而只是维护他们,让他们敬爱自己就好。
免得他们生出不该有的心思。
刘义隆被杀后,臧质本想拥立刘义宣,但刘义宣却决心拥戴侄儿刘骏。
然而,刘义宣在刘骏登上皇位后,又要起兵反叛,很大一个原因是刘骏对他凡有所求,无有不准,也让刘义宣的野心一步步膨胀了起来。
太尉府里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彭城。
当然,这也是刘裕为何要把傅亮等人全都叫上的原因。
他既要加深刘义真与刘义隆的兄弟感情,也要让别人知道,虽然刘义真与刘义符兄弟失和,但那也是事出有因,他刘裕的儿子们也有兄弟友爱的时候。
至于被刘义真当众顶撞,会不会损了刘裕的威望,那倒大可不必担心。
刘裕的威信是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不会有人因为刘义真的顶撞而轻视他。
豫章公府。
刘义康一如往常地在自家庭院嬉戏。
他是刘裕的第四子,时年十岁,因为年幼的关系,尚未加封官爵。
一名奴婢听了外面的消息,赶忙前来报信。
刘义康满脸的不可置信:“二兄当真为了三兄顶撞父亲?你莫不是在戏弄我!”
他虽然不爱读书,但自小就很聪明,刘义符因为与刘义真的言语冲突,昨日就已被圈禁,所有人都知道刘义真正得宠,这时候,刘义真应该做的是如何固宠,怎会在这时候为了刘义隆而与父亲起冲突。
尽管这确实有可能让刘裕因刘义真爱护兄弟,而更加喜爱他,但万一呢。
万一刘裕觉得你还不是世子,就敢顶撞我,等你当了世子,那还了得。
在刘义康看来,现在这种紧要关头,二哥就不应该冒半点的风险。
他也相信,就连自己都看得明白的事情,以二哥的智慧,又如何计算不到。
所以刘义康是真的不敢相信这件事情。
但报信的奴婢却很肯定:“公子,如今府里上上下下都在传这件事情,绝对假不了。”
刘义康讶异不已,他是听说了昨晚二哥与三哥同宿,但实在想不明白他们的感情怎么会突然变得这么好。
不过,刘义康也不再多想,他喜悦道:“倘若果真如此,倒是我们这些兄弟的福气。”
二哥即将成为世子,注定会是父亲基业的继承人,刘义康当然高兴刘义真能够重视兄弟感情。
如果摊上一个曹丕,当弟弟的就连哭都没地方哭.
刘义真把刘义隆送回去后,便回了自己的院落,这里名叫雨竹院,因庭院里栽了许多竹子而得名。
刘义康登门拜访,刘义真心里是高兴的。
历史上,这位四弟的能力非常出众,因为刘义隆的身体不好,常常患病,所以很多时候朝廷内外的大小事情都是交由刘义康来处置,刘义康也勤勤恳恳。
可以说元嘉之治,有他一半的军功章。
后人戏说,称十三阿哥胤祥是常务副皇帝,但刘义康的权柄比胤祥更重。
只可惜,刘义康偏偏遇上了一位自己书法的临摹爱好者范晔,模仿他的笔迹,串联别人谋反。
在刘义真看来,刘义康自身唯一的问题,就是在刘义隆病危,受了遗诏后,向大臣们说出了那句:如今时势艰难,幼主即位后是否能够驾驭这个局面。
那位幼主,便是未来弑父的刘邵。
这句话如果是出自大臣之口,譬如高拱,就曾质疑‘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也不会有人怀疑他有取而代之的心思。
但刘义康不同,他是宗室,而且权势滔天,不会有人只当他是忧心国事。
也难怪刘义隆听说此事后,就再也不复此前对刘义康的信任了。
不过在刘义真看来,刘义康其实算是通过了权力的考验,不管刘义康那句话到底是何含义,但他确实在刘义隆重病的情况下,没有过不轨的举动。
刘义真完全可以放心任用刘义康,让他和刘义隆一起成为自己政务上的帮手,等到自己感觉身体每况愈下之时,再找个由头将二人贬斥,命人严加监管。
尽管此举看上去有些薄情寡恩,但又何尝不是在保护他们,同时也是在保护自己的后嗣,等到后嗣稳定了局面,便可稍稍放开对二人的监管。
刘义真之所以先与刘义隆建立感情,是因为对方更容易被攻略。
并不是刘义真不重视刘义康。
今日四弟能来,刘义真大为欢喜,二人在一起叙旧情,忆往昔,刘义真也与他说起自己在关中的事迹。
黄昏时,刘义隆来找二哥,刘义真留二人在雨竹院一起用晚膳。
吃过晚饭,刘义隆是不打算走了,他还想与二哥一起睡,刘义真也索性留下刘义康。
夜里,兄弟三人共宿一榻,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刘裕听说此事,笑得满脸都是褶子。
次日,朝廷的使者再次带着恩旨与九锡来到了彭城。
上次刘裕不肯接受,是因为刘义真还没有回来,所以徐羡之在刘义真北上后,立马跟着派出了使者。
这件事情由不得他不积极。
在刘裕光复洛阳后,刘穆之没有及时送上九锡,刘裕为之大怒,派遣王弘讽旨朝廷,刘穆之因此愧惧成疾,所以病故。
这一次,刘裕不再推辞。
八月三日,刘裕于彭城接受宋公、九锡之命,领相国,总百揆,加扬州牧。
以徐州之彭城、沛、兰陵、下邳、淮阳、山阳、广陵、兖州之高平、鲁、泰山等十郡,建宋国,刘裕大赦宋国境内的死刑以下罪犯。
又尊继母萧氏为太妃,以太尉军谘祭酒孔靖为宋国尚书令,左长史王弘为仆射,领选,从事中郎傅亮、蔡廓为侍中,谢晦为右卫将军,右长史郑鲜之为奉常,行参军殷景仁为秘书郎。
当然,天下人最关注的还是世子之位的归属。
刘裕请封原豫章郡公世子刘义符为阳夏县公。
他没有让刘义符继承豫章郡公的爵位,这个爵位意义非凡,刘裕既然决定要易储,就不会给外界留下半点遐想的空间。
至于新的世子,在刘义符宣告出局以后,并无悬念。
原桂阳县公刘义真因为平定关中的功劳,而被立为宋国世子。
世子中庶子有五人,除王镇恶、沈田子、檀道济三人外,还有王仲德、张邵。
五位中庶子中,以王镇恶的地位最高。
尽管北伐后秦时,王仲德奉命都督前锋诸将,王镇恶、檀道济皆受他的节制,但实际指挥权却在王镇恶的手上。
如今王镇恶既是灭秦的首功之臣,又有辅佐刘义真全取雍州的功劳,刘裕麾下将领中,唯有新委任的相国府右司马朱龄石能与之相抗。
刘裕自己就是军头出身,所以在给刘义真搭建中庶子班底时,也格外的重视武将,而忽略文臣。
笼络了王镇恶、沈田子、檀道济、王仲德四员大将,足够刘义真在他百年之后稳住局面了。
至于张邵,则是五位中庶子里面唯一的文臣。
张邵是刘裕的心腹文臣之一,义熙九年(413年),刘义符以征虏将军开府,张邵受刘裕委派,为其录事参军,后又转任刘义符中军将军的谘议参军,领记室,处理机密。
刘裕北伐后秦时,以刘穆之、张邵辅佐刘义符留守建康。
张邵因刘裕年迈,担心刘裕死在北伐途中,曾问刘裕:尊业如此,苟有不讳,事将如何?
刘裕回答:此自委穆之及卿耳。
也就是把自己的后事托付给了刘穆之与张邵。
事实上,张邵敢于提出这个问题,就足以证明他在刘裕心中的地位。
刘裕称帝后,担心荆州强盛,威胁建康,所以分出荆南部分,设立湘州,以张邵为湘州刺史,所以徐羡之、谢晦等人废杀刘义符时,张邵远在荆南,鞭长莫及。
中庶子之中没有谢晦的位置,则是因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当初刘裕最先找他商量易储,谢晦于刘义真而言,有定策之功,又是姻亲,根本不需要浪费一个中庶子的名额。
况且,谢晦为右卫将军,与左卫将军丁旿共同执掌宋国禁军,也不适宜担任刘义真的中庶子。
当天,刘裕向天子司马德宗上表谢恩,夜里,刘裕在曾经的豫章公府,如今的宋宫大宴文武群臣。
诸子除阳夏县公刘义符仍被禁足以外,都有出席。
世子刘义真坐在刘裕下首第一的席位,此时的他风光无限,很多人都在暗暗打量着他。
刘义隆、刘义康也是喜笑颜开,发自心底的为刘义真感到高兴。
尽管刘义真可以取代刘义符,但他的赫赫功勋,以及他受到的宠爱,都让其余诸弟生不出取而代之的心思。
尤其是刘义隆,他太清楚父亲对自己的观感了,哪怕大哥、二哥相继倒了,世子之位也不可能落到自己头上。
毕竟刘义隆又不是穿越者,哪能想到刘裕在时,一个个乖巧听话的辅政大臣,会在刘裕死后胆大妄为,真的杀死了刘义符、刘义真,迎立他为天子。
如今关爱自己的二哥成了宋国世子,瞧刘义隆那高兴劲,就好像坐在世子之位上的人是他自己一样。
刘义隆幕府中的王华、王昙首等人,此前同样听说了刘义真为了刘义隆而顶撞刘裕一事,他们也为此欣喜不已。
既然刘义真与刘义隆的感情很好,将来刘义真即位,也不会因为他们出自刘义隆的幕府而心生偏见。
如果可以选的话,这些人当然更愿意高居朝堂,而非作为藩王的属官。
尤其是出自琅琊王氏的王华、王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