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第一百六十六章 崩国

第一百六十六章 崩国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畜生啊!”

    “特么的畜生啊!”

    南阳郡中,当世公羊家、大儒第一人董仲舒破口大骂。

    南越、西南夷大定的捷报,被朝廷快马送来,刘据、公孙弘、张汤,以及中外两朝公卿、列侯、宗室大臣都想让大汉天子在第一时间获知这个喜讯。

    陛下努力了半辈子未有的武功盛德,少年的上君就已经有了。

    而百家搭上快马,向董仲舒告知了官员选拔新制的详细内容。

    当看到集百家之智的成果,一条完全抛开儒家思想的选官制度内容,董仲舒急了。

    这群畜生,咋能这么干呢?

    吾丘寿王从旁默然。

    这些年,公羊家、穀梁家等儒家官吏,就是靠着这种权力手段,来清除、打压百家官吏的,现在被百家反过来用到儒家身上,老师明显接受不了了。

    虽然儒家倡导为官者为民请命、清廉自守、公忠体国、修身律己……勿以官职大小论德行操守,但以老师为代表,都把当官、当高官当成了为官第一要务,百家新制,等同于一刀斩断了儒家的未来,断绝了儒士入仕的可能。

    再结合老丞相公孙弘在百家世官制中,什么世职都没有给儒家,或许,他们这批儒官,就是世间最后一批儒官,甚至是最后一批儒士。

    百尺竿头,空空荡荡。

    老师为了兴儒,付出了毕生努力,一朝化为泡影,任谁也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

    眼见董仲舒眼睛翻白,身体僵直往后仰,吾丘寿王赶忙上前扶住,“老师,顺气!顺气!”

    幸亏这段时间干了不少农活,董仲舒的精气神昂然,不然就真要气死了,缓了好一会,连随行太医都来了,这才理顺了气。

    仰面躺在树荫下,大颗、大颗无声地的眼泪顺着两边眼角滚落,但在这时候,他真的有几分天人感觉。

    面对儒家持续的清洗、打压,百家不再选择忍让,不惜玉石俱焚也要亡了儒家学问入仕之道。

    没有了学问,墨家还有心灵手巧、能耕能战,农家耕种天下无双,家能跑到茶馆酒肆说书,医家能治人疾病,兵家能开拓安邦,道家、法家不必多说,那是立国之基……百家能活下来。

    儒家呢?

    原本还有“无上学问”的教化,可以愚弄世人,但那个“十二字真言”,迎头给了躺在棺材里的儒家一铁锹,彻底给拍死了。

    董仲舒怒发冲冠,手指青天,骂道:“老贼!”

    吾丘寿王知道,老师又在骂老丞相了。

    以公羊进身三公,但却成了儒家的“掘墓人”,百家新制的漏洞,竟是“儒家人”亲手给补上的,这不得不说是阴间笑话。

    他也是儒官,非常清楚一种学问的没落,最开始是执政的君主先不喜欢的,然后朝廷的大臣为了逢迎,会默契地排斥此学的人,之后选拔新官入朝时,也会故意把此学的人排除在外。

    世人向来愚昧、逐利,当通过一种学问不能再获得权力、钱财、酒色时,这种学问就不再受到追捧,没落,就无可避免发生了。

    当儒学没了士大夫,没了士人,多年没落后,儒家也就亡了。

    老师所想象的,儒家最终会战胜上君,或许永远也不会发生了,传承四百多年的学问,多年之后,只是偶尔会有后人凭吊而已。

    吾丘寿王面露悲哀。

    “子赣,我们败了吗?”

    “老师,我们败了。”

    “不,我们没有败。”

    董仲舒挣扎着起身,“如果陛下回归朝政,如果上君早逝,如果大汉灭……”

    吾丘寿王头皮都要炸开了,低吼提醒道:“老师,慎言!”

    一个制度,是有很长的惯性的,新制会逐渐改变人的身心,但这需要时间。

    华夏向来有“一朝天子一朝臣”、“人亡政息”的说法,如果陛下能在天家父子之争占据优势,回归忠诚的长安,重新执掌皇权,自然能改变官员选拔新制,让儒家在入仕上再次占据优势地位。

    但是,怎么可能反败为胜呢?

    从未央宫到长乐宫,从内朝到外廷,从大将军幕府、卫将军幕府到南北军,从丞相府、兰台到地方郡县,全都是上君的人,陛下凭什么能翻盘?

    人亡政息,不如把话说的明白些,上君早逝,不论陛下归政或是新君即位,儒家仍然可以用维护皇权统治的学问去蛊惑御座上的人,但上君的身体并不弱啊。

    虽说现今朝局,军政权力高度集中在上君手中,但上君不是事必躬亲的人,只对关键事物决断,大多数政务,是托于丞相府、兰台、九卿衙署,上君所做的,是设置了独立的绣衣直指御史监察,两朝朝臣以政务当政绩,绣衣直指御史拿公卿、列侯、宗室大臣当政绩。

    而且,绣衣直指御史可以世袭,施行的是“斩泽”制度,如果一人死了,其子便能降一级继承父亲的御史名额和职位。

    这比诸侯王、列侯爵位都稳当。

    如果没有巨大利益,谁会放着金饭碗不要去背叛自己呢?

    听说上君常常练武,不是为了上阵杀敌,只为了身体康健、福寿绵长,想上君早逝,除非意外和外力。

    至于最后的“崩国”,那是掀桌子的手段,结束一氏一族的统治,趁着天下大乱,儒家趁势而起,就和秦崩一样。

    可是,大秦有始皇帝横征暴敛、有六国贵族搅局,但大汉没……之前陛下执政时确实有了亡国之兆,但到上君执政,这些都在发生逆转,百姓逐渐安定、安居下来。

    南阳郡盗情渐息,可不止是靠两个大盗白政、梅免和都尉王温舒的酷吏手段,更多的是朝廷政令放开土地禁令的功劳。

    吾丘寿王亲眼目睹匪盗携妻儿下山,在官府安排下,编户为民开荒。

    一派勃勃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样的国,怎么亡?

    文治、武功超越父、祖,直追曾祖、高祖而去的上君,始终是儒家翻越不过去的大山。

    “没有不亡的国,更没有不死的君,三件事,我们都要做!”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