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50:你们真是害苦了我

50:你们真是害苦了我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采访结束后,张建伟又简单参观了一下这间二十多平米的办公室。

    他的目光在墙上那张开业合影上停留了许久,照片上,年轻的王盛、陈良、猴子等人簇拥着居中剪彩的韩三坪,背景是那块“盛影传媒有限公司”的牌子。

    张建伟用笔在采访本上记了些什么,又让摄影师从不同角度拍了几张办公环境的照片。

    忙完这些,张建伟才告辞离开。

    ……

    送走张建伟,王盛回到办公室,给自己倒了杯凉白开,一边喝着,脑海里一边回放着刚才专访的每一个细节。

    他刚刚那番“拯救中国电影工业火种”的发言,固然有真情实感,北影厂的困境是他亲眼所见、亲身所历的,但更多的,是有意的“卖惨”与“拔高”。

    与宏大的家国情怀、行业存续捆绑,是为了博取同情、化解争议,也是为了在舆论上抢占制高点,堵住那些批评“不务正业”、“炫富推手”的嘴。

    现在细细想来,逻辑上大体能自圆其说,情感上也足够煽动,应该能打动张建伟这个层次的记者以及《中国青年报》的读者群。

    至于假不假的……

    我带人赚到钱了,这还能是假的吗?

    ……

    接下来的几天,北影厂内波澜涌动。

    韩三坪雷厉风行,借着王盛这边业务蒸蒸日上、以及彻底捆绑合作的东风,迅速主持了人事清算。

    厂内公告栏贴出了处分决定:分管人事的副厂长被上级部门要求停职审查,人事科科长、保卫科副科长以及当日动手最狠的三名保卫科职工,均被以“严重违反厂规厂纪,工作方式简单粗暴,造成恶劣影响”为由,予以开除处理,并通报全厂及相关兄弟单位。

    这个消息像一颗炸雷,在北影厂内引起了巨大震动。

    风向彻底变了。曾经对王盛、陈良这些“闹事子弟”嗤之以鼻、或冷眼旁观的人们,此刻真正感受到了韩三坪改革决心的铁腕,也看清了盛影传媒和王盛所蕴含的能量。

    陈良、猴子、大刘、小兵这些最早跟着王盛干的子弟们,更是扬眉吐气,走路都带风。

    当初挨的打、受的白眼,此刻都化作了加倍的工作热情和。

    他们聚在一起时,少不了痛饮几杯,畅快淋漓地骂上几句“活该”,心中对王盛的佩服又加深了几分——盛哥不仅带他们挣到了钱,更是实实在在地替他们讨回了公道!

    ……

    六月六日,星期四,在北影厂会议室里,举行了一场简短却意义重大的签约仪式。

    王盛代表盛影传媒,韩三坪代表北影厂,共同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一份详细的《项目合作实施细则》。

    协议核心内容包括:

    1.资源支持:北影厂优先向盛影传媒“私人订制”业务开放摄影、灯光、录音、化妆、剪辑、设备等核心资源,按内部优惠价格结算。

    2.利润分成:基于“私人订制”项目,扣除成本后(含设备折旧、人员工时、物料耗材等),利润部分按照北影厂占60%、盛影传媒占40%的比例进行分配。

    3.人员借调:北影厂鼓励并协调技术骨干支援盛影传媒项目,盛影传媒需支付相应的劳务费用

    4.品牌关联:盛影传媒可在合理范围内使用“核心团队源自北影厂专业技术力量”等描述进行宣传,北影厂予以认可。

    5.异地扩张:双方共同支持“私人订制”业务在全国市场的开拓,北影厂利用其行业影响力协助对接各地资源。

    签完字,交换合同,韩三坪和王盛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与会人员——厂办主任、财务科负责人、以及于咚、陈良等见证者纷纷鼓掌。

    紧接着,王盛立刻做出部署:宣布盛影传媒正式成立“浙苏业务拓展部”,由于咚担任总负责人,陈良担任副总负责人,直接向王盛汇报。

    由于咚凭借其发行经验和人脉负责总体筹划、高端客户对接、地方关系打通;由陈良负责具体业务执行、团队管理和现场拍摄保障。

    首批目标:集中火力,优先攻克浙省市场,站稳脚跟后,即刻挥师北上,进入消费能力同样强劲的苏省市场。

    ……

    六月七日,星期五。

    《中国青年报》在第二版显著位置,刊出了张建伟执笔的专访文章,标题为《〈火种〉的守望者——一个北影厂子弟的市场化救赎之路》。

    文章以王盛那番“拯救电影工业基础”的动情陈述为核心,详细描述了他创办盛影传媒的初衷、面临的困境以及对电影行业的深厚感情。

    虽然也提到了“天价婚礼”引发的争议,但整体笔调是理解甚至赞许的,将其行为升华到了为艰难转型中的国有电影厂及其职工探索新出路的层面。

    多家主流媒体也转载或引述了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

    官方媒体的定调,如同给“私人订制”业务颁发了一张无形的“准生证”,间接认可了“私人订制”这类高端服务存在的合理性和其带来的积极外部效应,将其视为改革开放中一种值得观察的新生经济现象。

    虽然奢侈消费的争论不会停止,但质疑的声浪被很大程度上中和了。

    ……

    六月十日,星期一,报道持续发酵的效应开始显现。

    韩三坪办公室的电话开始响个不停。

    许多来电并非来自熟悉的八大厂兄弟单位,而是来自一些更偏远、处境更艰难的地方电影制片厂——比如西夏电影制片厂、甘省电影制片厂、草原电影制片厂、滇省电影制片厂、雪山电影制片厂、黔省电影制片厂、西海电影制片厂……

    他们的目的惊人地一致——

    先是祝贺北影厂改革走出新路,盛赞韩三坪眼光独到、敢为人先,然后话锋一转,便开始大倒苦水,诉说厂里设备闲置、人员富余、子弟就业无门的困境,最后小心翼翼地试探:“韩厂长,你们那个‘婚庆电影’业务能不能带上我们厂一起搞搞创收?设备、人员我们都有,利润分成好商量嘛,都是兄弟单位,帮帮忙。”

    这些电影厂身处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场极其狭窄,当地先富的消费欲望也没有那么强烈,无法形成规模、形成品牌。

    因此,看到大势已成,这些‘穷亲戚’,纷纷选择‘攀高枝’。

    一单四十万,成本多少,这些电影厂可太清楚了。

    更有甚者,直接询问:“听说你们那个盛影传媒业务扩张快,缺不缺人?我们厂里好些孩子能干肯学,能不能安排过去打个工、学点手艺?工资待遇按你们的规矩来就行。”

    握着电话听筒,韩三坪看着窗外北影厂略显陈旧的厂区,心情复杂。

    我也没想当带头大哥啊……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