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51:挟老韩以令诸侯

51:挟老韩以令诸侯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北影厂厂长办公室的窗户开着,夏初的热风裹挟着厂区特有的胶片、机油和尘土气味吹进来。

    韩三坪掐灭了又一个烟头,把各地‘穷亲戚’想来投奔的事,向坐在对面的王盛徐徐讲完,问道:“这事你怎么看?”

    “这是好事啊,大好事!”

    王盛身体前倾,眼神发亮:“咱们正愁高端业务扩张,设备和熟练人手不够,他们这就送上门来了。这说明咱们这条路走对了,市场认,兄弟单位也认!”

    “我知道是好事,但这摊子一下铺这么大,怎么接?怎么管?”韩三坪皱着眉:“各家有各家的算盘,设备新旧不一,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天南地北的,协调起来就是一大摊烂事!别到时候钱没赚着,反倒惹一身骚。”

    “厂长,您想过没有,这或许不止是赚点钱的事。”王盛的声音压低了些,却带着一股难以抑制的兴奋:“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哦?”韩三坪抬眼看着他:“什么机会?”

    “整合的机会!”

    王盛解释道:“厂长,上面一直在推动电影体制改革,要打破条块分割。

    可怎么改?谁也没谱。

    现在好了,市场需求把咱们推到了这个位置上。

    各家电影厂缺钱缺项目,但手里还握着制片权、发行权,还有这些硬件设备和老师傅。”

    他顿了顿,接着道:“咱们北影厂要是能借此机会,站出来,当这个牵头人,把大家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

    然后由咱们统一接单,统一调度设备和人员,按劳分配利润。这不就相当于……形成了一个以市场项目为纽带的联盟吗?”

    韩三坪的眼神深邃起来,显然在认真思考王盛的话。

    王盛趁热打铁:“有了这个联盟,咱们能调动的资源就海了去了。

    完全可以组织联盟内的厂子,一起拍正经的电影、爆产能,用数量和质量去洗刷市场。

    厂长,想要盘活电影行业,终究要靠商业电影,我搞得这个‘婚礼电影’项目,充其量是对行业的一次心肺复苏,至于‘享誉国际’的文艺电影,已经和国内市场脱钩了,提供的就业机会、产生的市场效益,微乎其微,受益人只有导演和一小撮人……”

    这不就是相当于再造一个低配版本的‘中国电影公司’嘛?

    韩三坪渐渐反应过来。

    以前,统购统销时期,中国电影公司拿捏着国产片发行权,只分给电影厂很少一部分利润。

    94年,随着“十部进口大片”政策施行,中国电影公司成为唯一拥有外国电影进口权的单位。

    当年上映的十部进口片中,《真实的谎言》以破亿票房,独领风骚。

    或许是因为进口片带来的利润、也或许是因为进口片重新激活了一部分城市电影市场……国产片发行领域彻底向电影厂放开。

    但是,卡死电影厂造血能力的放映权,并没有向电影厂开放,原因有很多。

    总之,电影厂无法自己组建‘院线’,就没有办法向大众卖电影票回血。

    所以,各家拥有制片权和发行权的电影厂,就像是一个少了条腿的正常人,只能慢慢等待死亡。

    不过……

    韩三坪知道那里有‘义肢’。

    苏省那几个城市的放映单位,很支持国产电影,愿意给排片、也愿意爽快的分钱,而他们干这些事情的动机,很操蛋,总结起来一句话,干死省级放映单位!

    如果把这条‘腿’接上……

    嘶~

    这事有搞头啊。

    韩三坪忽然笑骂了一句:“好你小子……这饼画得是又大又圆,合着绕了半天,是想把我架上去当这个‘带头大哥’?”

    王盛立刻笑嘻嘻地恭维道:“厂长,这哪是架?这是众望所归!除了您,谁还有这个魄力和威望能把这么多山头拢到一块儿?

    您要是真把这摊事办成了,那以后可就不只是北影厂的厂长,说是咱中国电影行业改革路上的‘带头大哥’,一点也不为过!”

    “少给我戴高帽!”

    韩三坪笑骂了一句,但眼底的笑意却藏不住。

    王盛的话确实说到了他心坎里,包括商业片布局这些。

    作为一个有抱负的改革派,他何尝不想干一番大事业?

    眼下这看似被动的局面,或许真是一个主动破局的历史性机遇。

    他沉吟片刻,神色恢复严肃:“想法很大胆,但具体操作起来,难题不少。先说眼前最实际的,这么多厂子,这么多人,你能接得下?管得住?”

    “厂长,人,我们只要技术人员就行,灯光、摄影、录音、化妆、道具、剪辑,这些老师傅、熟练工,来多少我们要多少。管理岗、行政岗,一个不要,咱们不养闲人,也绝不掺和各家内部的人事安排。”

    王盛回答得斩钉截铁:“来了,就得按咱们的规矩办事。

    项目管理、财务调度,必须由咱们主导,派咱们信得过的人去盯着。

    说白了,就是他们出人和设备,咱们出品牌、出项目、出管理,带着他们赚钱。”

    韩三坪重重一拍桌子:“好,要的就是你这句话。就得有这个决心,那就这么干,这个‘带头大哥’,我当了!我这就让厂办通知这些兄弟单位,愿意来的,咱们敞开大门谈!”

    “……”

    ……

    几天过去。

    于咚和陈良早已带着精干的业务团队南下浙省,去开拓“私人订制”的广阔市场。

    盛影传媒那间二十多平的办公室已经不堪重负。

    在韩三坪的指示下,隔壁又腾空了两间办公室,办公室门口的墙上钉着“业务一部”、“业务二部”、“调度中心”的简陋牌子,直线电话又加装了十部。

    与此同时。

    操着各地口音的‘穷亲戚们’蜂拥而至。

    这年月,除了和北影厂同属‘八大’的几家电影制片厂外,许多地方电影制片厂,濒临破产。

    例如闽省电影制片厂、鄂省电影制片厂、豫省电影制片厂等等。

    这些地方电影厂的规模,远远不如职工动辄数千人的‘八大’,每个电影厂的职工只有几十到几百不等,手里的家伙什自然也没有北影厂多。

    规模决定上限,这些电影制片厂不想承担开拓新业务的风险,也不想投入资金宣传,只想躺着把钱赚了。

    北影厂的那个盛影传媒,既然愿意承担设备租金、以及技术工人的工资,还愿意分出两成的利润,那正好把人事包袱甩了。

    这些技术工人,虽不至于把整个家搬来,但很多都把子女带来了。

    18家电影厂,72台16mm胶片摄影机、若干配套设备,一千余名各类技术工人,三百多名外厂子弟,全部加起来,也有小两千人。

    此时,全国被称为电影厂的单位大约有40家左右,18家,再加上北影厂,就是19家,占将近一半了。

    北影厂出钱,在北影厂附近租了许多房子,安置这些人,并提前扩充了保卫科的临时工,协助治安管理这些人,接受北影厂组织的上岗培训。

    盛影传媒也加急开了数个摄影培训班,培训这些过来学习技术、打工的外厂子弟。

    盛影传媒也适时成立了人事部,人事部主管,是从厂里借来的管理岗职工,叫庞国威,他女儿在业务部做客服工作。

    培训班结业后,要签三年劳务合同,不允许……,如有违反,需赔付一万元培训费等等。

    庞国威带着人,把公司的规矩告知给了这些外厂子弟。

    来都来了,那就尊重呗。

    一段时间熟悉下来。

    受到北影厂子弟的影响,这些说话带着各地方言、口音的外厂子弟,对王盛的传奇故事已经熟的不能再熟了。

    两个多月的时间,就为几千人找到了饭辙,你就说是不是我们北影厂子弟更牛逼。

    外厂子弟们纷纷表示“总帮主牛逼”!

    ……

    时间来到七月。

    一个多月过去。

    培训班的学员已经相继结业。

    通过找银行贷款、找北影厂借款的手段,王盛让钱前进找中器材的那位公子哥,又订了一大批设备,其中包括100台MiniDV。

    双机位的6999套餐在京城非常吃香,也不知道是因为嘛。

    ‘私人订制’业务,乘着舆论带来的流量,已经在浙省铺开。

    ‘先富’的第一批人,很多都已经四、五十岁,他们的儿女正是适婚年龄,市场潜力惊人。

    仅一个月,16mm胶片级‘私人定制’业务便被预订了四百多单,预计营收2亿之巨。

    16mm胶片·标准版‘私人订制’,市场价是399999。

    16mm胶片·豪华版‘私人订制’,市场价是599999,增加了大师级婚纱照服务,‘婚礼电影’的时间长度从四十分钟左右延长至六十分钟以上。

    16mm胶片·尊享版‘私人订制’,市场价是699999,除了涵盖标准版、豪华版的服务外,额外增加电影院包场一个星期放映服务,单独找电影院的话,需要20万左右。

    此外,还有各种选配服务,比如电影级婚纱摄影、电影级婚礼现场布景服务等等。

    出人意料的是,在这四百多单里预订尊享版的客户占比27%,预订豪华版的客户占比46%,预订标准版的客户,占比27%。

    预订需要交10%的定金,临近业务开始前一个月退单的,是不会退定金的。

    即使只交了10%的定金,也有两千多万元流入了‘私人定制’的专用账户上。

    当然,这些人并不是同一个月举办婚礼。

    最早的是8月中旬—9月初,最晚的是明年12月份举办婚礼。

    而8月中旬—9月初的订单,有足足八十单。

    每一单私人订制需要差不多二十人的团队跟进完成。聚集到北影厂,接受了差不多半个月左右再培训的一千多名技术工人,被分成一支支小分队,前往各地,完成订单。

    和每家电影厂的约定是,每个季度结束后的一个月内,完成结算利润分成环节,从明年开始实施,今年的利润分成,要等到明年一月份结算。

    这两亿多的预计营收,对比上个月上映,依靠大量单位包场,才取得三千多万票房的《孔繁森》,简直是碾压。

    《孔繁森》是北影厂和鲁省电影厂联合投资制作出品的电影。

    制片方大概能分到可分账票房的35%,也就是一千万出头的样子,北影厂再和鲁影厂对半分,抛去投入的制片成本,北影厂大概盈利两百多万的样子,额外的利润,是上面发的补助。

    总体算下来,利润肯定没有‘私人订制’业务带给北影厂的多。

    北影厂除了从自家设备、职工完成的订单里,抽六成利润外,其他各家电影厂完成的订单,有两成利润也会被北影厂抽走。

    就算每单北影厂抽4成的利润,那就是3000多万。

    实际上,远远不止,选配服务的利润还没算上呢。

    也不怪韩三坪会‘道心破碎’。

    当然,《孔繁森》是部好电影,承担并顺利圆满完成的宣传任务不容忽视,所以不能单纯的只算商业账。

    ……

    7月22日,周一。

    傍晚。

    北影厂食堂格外忙碌、拥挤。

    盛影传媒又把这里包了下来,用来办欢迎宴,欢迎三百多名外厂子弟加入盛影传媒,成为正式职工。

    三百多名新加入公司的职工,和一百多名比他早入职一两个月的老职工,举着手中的燕京啤酒,向坐在主桌那边的王盛起哄喊道:“敬,总帮主!”

    坐在主桌的韩三坪,左右看了看,是在北影厂食堂啊,怎么一下变成聚义厅了……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